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沙坪坝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

字号:[小][大]【打印正文】
分享到:

各有关单位:

按照市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渝府发〔201914)文件精神,根据沙区实际制定行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

20191112

   

沙坪坝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19—2022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区之本、兴区之器、强区之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市委、市政府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决策部署,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战略机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攻方向,以全市高新区、科学城建设为契机,深入实施沙坪坝区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加快青凤园区建设、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二)主要目标

专栏1: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名 称

2018

2019

2020

2022

指标属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亿元)

2020

2182

2356

2545

预期性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355

377

399

423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亿元)

40

41

48

53

预期性

百亿级工业企业数量(个)

4

3

3

4

预期性

其中:五百亿级工业企业数量(个)

1

2

2

2

预期性

千亿级工业企业数量(个)

0

0

0

1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率(%)

11

9

10

11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30

32

33

35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

3

1-2

3

5

预期性

智能产业(亿元)

1200

1350

1500

1700

预期性

装备制造(亿元)

88

95

103

111

预期性

汽车产业(亿元)

74.7

65

68

70

预期性

生物医药产业(亿元)

49

56

64

74

预期性

二、目前相关产业基础

(一)高端装备领域

我区已集聚了康明斯、水泵厂、气压机厂、博张等存量规上装备制造企业10余家,2018年实现产值41.2亿元;新引入了大连光洋精密数控机床、科德数控、三磨海达、普门科技、万普隆等多家优质新兴装备制造企业。

(二)生物医药领域

我区已集聚西南药业、科旭生物、慧远药业等存量规上生物医药制造企业;新引入了普门医疗、德润俊科技等优质项目,正在加快推动产业集聚。

(三)汽车产业领域

我区已集聚了小康、博泽、渝安淮海动力等规上汽车制造企业约40家,2018年实现产值74.7亿元;新引入了东风小康智能网联汽车、金康三电、前卫集团&重大自动化学院无线充电、金美汽车电子、未动科技、中科慧眼、普强科技、极目智能等多个新兴项目助推汽车电子产业做强做大。

(四)信息技术领域

微电园区域已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配套为一体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占据重庆市集成电路产业半壁河山;我区已引入渝芯微、吉芯科技、东微系统、中国电信5G、金美通信、西井科技、绿康档案、坤舆天气等多家优质企业,未来将同高新区开展协同联动,做大做强信息技术产业。

(五)科技服务领域

我区已集聚了中科大·中电科量子通信联合实验室、浪尖、嘉兰图、益模(重庆)模具及成型智能制造研究院、德国埃格塞、开物工业、大千汇鼎、筑智建等多家行业内领军企业;同时引入了联创嘉域工业设计、广州赛宝研究院、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中电光谷、武汉光电工业研究院等多家2.5产业企业。

三、重点发展方向

将依托现有制造业发展基础,以智能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为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战略发展产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产业,加快补链成群,围绕“3+1+1”产业定位,加快构建“芯、网、核、器、服”产业新生态链,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

(一)智能产业

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紧抓5GIPv6等下一代信息网络的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各种形式信息有效交互,重点基于下一代通讯网络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运行所需的相关设备制造,实现音频、视频、数据信号的传输和管理,产业将重点发展网络设备制造和新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设备制造这两个领域方向。

专栏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新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设备制造。包括显示设备、主板、显卡、网卡等计算机零部件,显示面板、语音输出、图形图像输出设备等计算机外围设备,医疗、金融、汽车等行业的电子设备制造,智能移动终端、车联网导航、物理网等通讯终端设备的制造。

——网络设备制造。主要针对通信系统设备制造,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站设备、通信网络控制设备、基站天线、电路交换机等。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领域,主要把包括M2M(机器对机器)、RFID(射频识别)、定位系统等核心设备。

电子核心产业。依托于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5G通讯等行业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控制和通讯芯片、存储器及各类模组所需的多种核心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及相关仪器的需求大幅扩大,成为推动电子核心产业的主要动力。将重点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及集成电路制造这些重点领域方向。

专栏2:电子核心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集成电路制造。包括逻辑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数字电视芯片、嵌入式处理器、存储器、图像传感器、MCU、功率器件、射频器件、MEMS传感器等集成电路产品的设计与制造。

——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包含光纤光缆、显示器件、半导体照明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电阻电容电感元件、敏感元件及传感器等电子元器件制造,以及半导体专用设备、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的制造。

——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包含三元锂电、磷酸铁锂、石墨烯等动力电池制造,以及金属复合材料、电子陶瓷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覆铜板材料、电子气体材料。

(二)汽车产业。

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设备制造。依托东风小康智能网联汽车项目及国内外电机电控集成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整车、适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专用发动机及发电机组,以整车控制器(VCU)、微控制器(MCU)、电池管理系统(BMS)核心技术为核心的电控系统,以及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电动空调、电动转向器、电动制动器、车内高压连接器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同时大力发展以自动驾驶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为特色的智能网联传感及决策控制器制造。

专栏3:新能源汽车及相关设备制造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智能网联汽车。引进国内一流高科技公司提供智能网联服务,并按照智能数字化柔性汽车整车工厂标准建设,产品为中高端智能网联汽车,依托东风小康全新款智能网联SUV-风光580F527(包括燃油和电动增程EVR)以及公司未来根据市场和行业情况所研发的其他中高端车型,包括燃油和电动增程EVR

——智能网联传感及决策控制器制造。为新能源汽车提供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的传感设备及决策控制器,主要包括ADAS/驾驶解决方案、雷达传感器、显示屏模组、终端产品硬件集成、中控显示屏、HUD、组合仪表。

——电控系统制造。新能源汽车车辆行驶中的主要执行结构,包含电池管理系统(BMS)、整车控制器(VCU)、电机控制器(MCU)等制造。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配件制造。包括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电动空调、电动转向器、电动制动器、车内高压连接器等零部件的制造。

——电机、发动机制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和制造新能源汽车中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相关装置,包括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开关磁阻电机以及电机控制器(IGBT、膜电容等)的制造。

(三)高端装备产业。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结合国家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发展趋势及重庆市、沙坪坝区具备的相关资源和优势,围绕机器人与增材设备、智能测控装备、智能物流装备、页岩气开采装备、智能电力设备等五大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立体仓库、智能输送分拣设备、压裂设备、钻井设备、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培育发展泛在电力物联网设备、无线电能传输设备等。

专栏4: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机器人与增材设备制造。机器人领域主要针对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控制器(控制系统)、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的研发制造,增材设备重点发展熔融沉积成型(FDM)设备、光固化成型(SLA)设备、数字光处理(DLP)设备、三维打印快速成型(3DP)设备、选择性激光融化/烧结(SLM/SLS)设备、激光熔覆成型(LMD)设备;择机发展生物打印等引领性领域。

——智能测控装备制造。以高速、高精度、智能化、复合化的高端数控机床为核心,重点发展利用高速电主轴直驱装备、高端伺服电机等五轴设备的新型五轴数控机床;多功能融合的特种加工中心,包括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立式/卧式加工中心、八工位壳体加工中心等;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智能化伺服驱动系统等数控机床核心系统以及基于生产加工的工业互联网相关专用系统装备。

——智能物流装备制造。重点发展智能立体仓库,包括高层货架及自动控制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加快发展智能输送分拣装备,研发模组带分拣设备、高速分流器、交叉分拣器等智能分拣硬件设备以及缺陷检测、视觉检测、集成化分拣输送方案等智能软件;优先布局AGV机器人,包括单向/双向潜伏式AGV、举升式AGVSMTAGV、电动堆垛式AGVAGV硬件机器人设备以及智能安全系统、智能控制系统、智能驱动系统等智能系统;抢抓物流无人机发展机遇,研发集成自动驾驶导航,人眼视觉等先进技术的物流无人机设备。

——智能电力设备制造。重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泛在电力物联网设备、无线电能传输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包括变压器、电抗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GIS)、换流阀、控制保护系统等;泛在电力物联网设备主要包括电压互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感知设备,以及网关、数据中心等网络传输设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目前处在理论研究阶段,尚未实现工程化应用,未来应用领域场景24丰富,包括智能电力监测设备无线供电、新能源汽车无线充电、海上风力发电站向陆地输电等,可作为未来培育的引领型产业方向进行重点发展。

——页岩气开采装备制造。积极发展页岩气开采相关的勘探、钻井、固井、压裂、储运等环节成套装备,重点发展页岩气开采装备中附加值高、产品价值较大的压裂车等压裂设备及钻井设备。依托川渝页岩气资源和勘探开发需求,加快井口装置、钻井辅助设备等配套装备的发展。

——地质装备制造。依托重庆大学地质学科资源优势,及重点发展地质勘探和地震专用仪器制造、智能地质勘察设备制造。

(四)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持靶向性高、选择性好、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且最具发展前景的与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相关的生物技术药领域,重点发展围绕治疗癌症的抗体类药物如单克隆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等,以及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ﻪ胞(CAR-T)为代表的新型细胞治疗法等新兴生物技术。

专栏5: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主要围绕最新治疗靶点,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和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重组蛋白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重点支持产业技术含量高、智能识别及应用服务好的高端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及其配套关键零部件,人工器官替代与修复、生物支架材料、骨科植入材料、纳米材料等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支持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诊断筛查产品,以及可穿戴便携式的康复辅助医疗器具。

专栏6: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先进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重点发展高端医学诊断设备及其配套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包括数字影像设备、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超声成像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等。其他重点诊断及治疗类设备,包括心电图机等功能检查设备、内窥镜检查设备、放射治疗设备、医用激光治疗设等。

——植介入生物医用材料及设备制造。重点发展生物医用人工器官替代与修复和植(介)入物关键技术及材料研究与制造,包括如接骨板、脊柱内固定植入物、人工关节等骨接合植入物及关节植入物,心血管、脑血管介入器械,人工晶状体、人工视网膜、人工玻璃体等眼科高值医用耗材等。

——其他生物医用材料及用品制造。基于高特异性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技术的体外快速诊断筛查产品及设备,包括生化诊断试剂及设备、免疫诊断试剂及设备、分子诊断试剂及设备、血液诊断试剂及设备等。可穿戴或便携式等智能医疗辅助器具及医疗机器人,包括电子血压计、电子血糖仪、远红外线治疗仪、磁疗仪、理疗仪、家用制氧机、家用呼吸机、雾化器、视力治疗仪、助听器等家用检测治疗康复设备。

(五)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建立起与制造业发展规模和水平相适应的技术服务体系,为制造业发展赋能。

工业设计。以浪尖、嘉兰图等企业为龙头,整合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工业博物馆、川美等人才资源,加大工业设计人才引进培育力度,推动重庆工业设计城建设,引进培育一批有潜力、有市场、有技术的专业化工业设计公司及样机(样件)制造、模具开发等设计产业链的关键核心环节企业。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工业设计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和第三方工业设计公司积极申报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并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加强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工业设计研究,分行业(或板块)培育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设计产业联盟等产业生态平台建设,搭建工业设计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接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设计创新,促进优秀设计成果转化。鼓励设计创新,提升产业地位,推动各类工业设计机构制定工业设计产品滚动开发计划,丰富工业设计产品储备。积极承办市级工业设计大赛,支持区内优秀工业设计产品申报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产品评选。

研发服务。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建设开放型中试基地和孵化器,面向广大企业提供技术集成、试验服务、市场推广、资本嫁接等服务。支持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建立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咨询专家智库,引导管理咨询公司承接企业管理创新项目。加大检验检测机构引进培育力度,拓宽服务领域,探索“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模式,引导其发展成为融合检验检测、分析试验、标准研制、技术研发、培训咨询等功能的能力强、覆盖宽的新型服务机构。

信息服务。以智能制造为契机,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深化与制造企业合作,围绕企业设计、生产、交易、服务等场景需求,重点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仿真设计、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高端工业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支持开发连接和驱动工业软件设备的智能平台,建立工业软件的流程研发体系。实施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计划,加速推进自动控制与感知系统、工业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信息物理系统、制造领域知识库及新型工业APP(应用程序)的研发和应用。依托区块链创新基地建设,加快区块链技术在工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应用场景和模式探索。依托重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电商。

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举措

(一)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

系统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现代金融保障能力和高素质人才供给能力,加快建设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促进各类高端要素加速向我集聚,为推动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以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为目标,整合创新资源,搭建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重大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育创新型企业,大力发展公共研发检测平台,不断提升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

建设高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创新发展共性需求,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合作、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模式,在我区创新资源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尤其是大学城区域,依托重庆大学等高校资源,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对接重庆市“鸿雁计划”,面向国内外吸纳人才,促进高校学科、科技企业、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建设重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等高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动争取在重庆大学城、青凤工业园等重点区域布局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推进产学研合作成果转移转化。支持辖区企业积极申报重庆市科技项目并立项,推动产学研项目实施。推动重大知识产权运营公司等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建设,支持重庆中电光谷打造重庆科学城智慧运营ﻪ“三平台一中心”,培育技术经理人团队,整合技术、人才、成果、资金、政策的需求和供给信息,提供撮合对接服务,强化技术合同交易登记等功能。大力培育市级新型高端研发机构。

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围绕主导产业方向,完善“国家—市—区(园区)”多层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体系,培育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等市级企业研发机构,着力补齐行业研发机构短板。推动优势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协同研发平台,积极培育内部创新管理体系和创客文化,推进员工创客化。支持企业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新建或收购研发机构,整合利用优质的境外创新资源;积极引进和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新设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产业创新能力。

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企业引进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方法及手段,建立与现代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积极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水平在本市同行业处于先进水平的企业成为国家和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树立一批行业创新示范标杆。给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企业提供充分展示成绩的平台,吸引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助力优秀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将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转化为企业标准,提高企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程度。贯彻落实国有资本创新投入失败免责规定,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向创新型企业发展。

专栏7:重点领域研发方向

大数据:大规模数据采集、大规模异构数据融合、数据清洗及质量控制、实时分析、海量数据挖掘、数据脱敏和加密、分布式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可视化等关键共性技术。

人工智能: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和新技术、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等。

集成电路:芯片、微处理器、封装与测试、功率半导体等。

智能终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融合现实)技术等。

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高精度、高可靠性、低功耗、微型化和多功能集成技术;MEMS兼容性、小体积低成本封装工艺技术。

网络通信及网络安全产品:Microcell(微基站)、Femtocell(微蜂窝型基站)、大规模阵列天线技术;量子通信技术。

新能源汽车: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成本、轻量、安全可控动力电池技术;高功率因素和密度、高调速范围、长寿命、低成本、轻量驱动电机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复杂环境感知、汽车摄像头与智能识别、汽车高性能计算平台技术;汽车娱乐系统、汽车虚拟仪表及其它信息显示模块、下一代智能驾驶座舱信息系统。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运动控制、精确参数辨识补偿、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安全使用标准等技术。

生物医药:抗体药物,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血液制品、溶瘤病毒、重组蛋白药物基因治疗药物,高端医学影像,体外诊断试剂,医用生物材料及植(介)入产品,智能医疗器械。

2.提升金融保障能力。大力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动资本市场融资,创新保险服务模式,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营造良好融资生态,不断提高现代金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大力拓展间接融资渠道。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给予转贷应急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无还本续贷。推动银行机构进一步壮大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规模。支持担保机构对鼓励类工业企业融资提供低费率担保,鼓励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工业类企业的商业价值信用贷款和科技型企业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发放力度。           

积极推动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完善企业上市储备机制和激励政策,做好企业辅导,推动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不断提升全区证券化率水平,重点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工作,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务融资,创新股债结合、高收益企业债、项目收益债、永续债和资本支持证券等产品。支持国内外资本在区设立各类公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                                                                

3.提升高素质人才供给能力。瞄准科技前沿、对接产业需求,完善本地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产业人才高地。

完善本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争取国内外一流大学、国家级科研院所来区办学,推动在区高校与科研院所、知名企业联合举办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学院和二级学院。支持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发挥重庆大学学科优势,加快培养集成电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人才。完善中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双基地”“双师型”“双证书”职教培养机制,鼓励大型企业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推动中职与企业结对发展,加快“双基地”、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以研发人才、企业工程师等产业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壮大产业技术人才队伍。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用人单位主体地位,鼓励用人单位制定引才政策。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大力引进培育能突破关键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带动新兴学科的国内外高端人才及团队。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完善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和基准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目录,出台“沙磁菁英”、“沙磁工匠”等人才支持计划,加快“高精尖缺”人才引进步伐。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打造优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加对高层次人才虹吸力。

(二)发展先进生产方式。

加快推动智能化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在制造业中深度融合渗透,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先进生产方式,全面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全面降低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用更少的资源要素投入实现更大规模、更有效益的产出。

1.发展智能制造。聚焦普及数字化装备、推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建设应用工业互联网、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等重点任务,促进重点领域基本完成数字化、加快进入网络化、逐步实现智能化。到2020年,68%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52%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阶段,“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58;到2022年,84%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64%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迈入数字化网络化制造阶段,“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62

普及数字化装备。引导企业更新数字化装备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改造非数字化装备,部署在线监控(检测)和连线控制系统,推进生产设备、制造单元的系统集成和互联互通,加快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

推动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推动企业建设应用研发设计、工艺仿真、数据采集分析、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SCM(供应链管理)、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WMS(仓储物流管理)等信息系统,构建车间级和工厂级工业通信网,促进各信息系统与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和系统间的集成应用,建设具备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建设应用工业互联网。加快构建网络、平台、安全三大功能体系,通过“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

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通过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升级,打通企业设备、产线、信息系统等数据链,贯通企业内外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催生孕育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完善智能制造服务支撑体系。加快开展国家“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领域相关标准贯标,推动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智能制造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的研究、制定(修订)和试验验证,创建智能制造标准化创新示范区。选择骨干企业,围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方向,创建行业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在相关行业进行示范、移植和推广。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推动示范园区管理和服务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建成智慧物流系统,园区内企业基本实现互配和零库存。

专栏8:智能制造发展重点工程

数字化装备普及工程:2020年,累计推动重庆气体压缩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鸿道富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市鸿腾科技有限公司等25企业开展数字化装备改造升级;2022年,累计推动科德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德润俊科技有限公司等70家企业开展数字化装备改造升级。

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工程:2020年,累计推动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重庆鸿道富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富桂电子有限公司、达丰重庆电脑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建设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认定3个智能工厂和10个数字化车间;到2022年,累计推动重庆普门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前卫科技集团、德润俊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建设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认定5个智能工厂和20个数字化车间。

上云上平台”工程:2020年,累计推动重庆旺成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等2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2022年累计推动重庆明珠机电有限公司、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等8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带动全区上百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设应用工程:2020年累计推动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气体压缩机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到2022年累计推动重庆中容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英业达(重庆)有限公司、重庆金康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

2.发展绿色制造。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推广绿色节能节水节材和污染防治工艺技术设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全面降低工业发展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排放水平。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8年下降1-2%;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8年累计下降3%;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18年累计下降5%

加快推进企业绿色改造升级。鼓励水泥生产企业进行绿色改造,大力研发燃煤低碳清洁化、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积极推广锅炉富氧燃烧、电机变频调速、蒸汽冷凝水回收等绿色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锅炉、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

大力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发展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技术,积极推广循环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发展外排废水回用和“零排放”技术,实现工业废水的回收治理再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技术,根据热量大小采用发电、加热、供暖等利用方式,实现工业废气资源化。

着力建设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等专业化绿色服务平台,积极申请创建国家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评价中心。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鼓励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发展节水服务业,支持第三方机构深入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和节水诊断,推动企业节水改造,评选节水型企业。

强化刚性约束守住底线。严格准入负面清单。根据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制定污染防治方案,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要求,凡列入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项目,一律禁止落地,对于有新增相关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一律暂停审批。对区内“散乱污”企业,要坚持整治目标和整治方式不改变,严格整改直至验收通过;针对已通过验收的整治对象,要持续提升强化企业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

专栏9:绿色制造发展重点工程

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工程:到2020年全区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实现节能量5万吨标准煤;到2022年全区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5%,实现节能量10万吨标准煤。

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工程:在全区汽车、电子、机械、制药、电镀等重点行业加快推行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到2020年完成5家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到2022年累计完成15家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

(三)深化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

推动制造业企业依托产品发展相关服务环节,推动服务业围绕重点产品需求创新服务能力,不断拓展双向发展空间,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价值链深度耦合和共同提升。

1.推动制造业企业延展服务环节价值链。

推动制造企业增加服务要素投入,实现从以产品为主向产品与服务并重的转型,提升服务环节在工业企业的全部产出中所占比重,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和新增长空间。

发展后市场服务。推动装备、汽车、电子整机等制造企业在整机产品中植入微处理器、传感器、通信模块等大数据智能化技术,建设产品标准化信息采集与控制、自动诊断、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预测和故障索引的管理平台,开展产品远程无人操控、工作环境预警、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修复、产品优化等在线支持(信息增值)服务,创新“产品+服务”模式。

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引导重点企业深化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由产品提供商加快向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商转变,积极引进专业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重点依托汽车领域基础发展智慧出行解决方案,依托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领域基础发展自动化生产型、数字化车间、智能工程解决方案,依托节能环保装备领域基础发展废气、废水、固废解决方案,依托智能终端、数字医疗器械领域基础发展智慧家居解决方案和智慧健康监测解决方案。

发展专业外包业务。推动优势企业将发展重心聚焦于关键工艺技术攻关、产品功能设计和工程实现路径等核心领域,外包其他非核心业务,积极探索汽车、装备等领域OEM(代工)发展路径。密切跟踪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先进技术商业化步伐,探索建立专业化零部件工厂,专业从事电子、汽车、装备等领域标准化零部件生产制造。

2.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推动商务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法律服务、评估检测、会计审计、广告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引导商务咨询企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提升产业发展素质的咨询服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加快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扩大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共享范围。

培育壮大研发设计、研发服务等技术服务业。重点围绕电子产品、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引进一批工业设计、研发、检测认证等技术服务型企业,培育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计产业联盟等产业生态平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利用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研发设计等新兴业态。

优化物流配送网络,鼓励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实现交通物流、产地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无缝衔接,形成成本最低、时间最短、效率最高的物流运作网络。建设与工业物流需求相适应的第三方物流体系。一是改造提升货运市场、货运场站、铁路专用线及连接道路等基础物流设施,提升基础物流服务能力;二是引导和支持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运用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能力;三是依托中欧班列(重庆)、陆海新通道、渝满俄等对外开放通道以及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聚集一批国际物流和货代企业,打造国际采购分拨中心,有力支撑外向型工业经济发展。

(四)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发展

1.助推国家级平台升级发展。依托重庆大学城,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西部创新资源集聚地,助力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速落地转化。主动融入重庆高新区升级版打造,从片区规划布局和招商项目引进上切实做好同高新区产业体系和创新生态的精准衔接,着力在科技引领、创新开放上先行先试。引导园区创新发展,加快行业级、区域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培育,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推动初级加工制造业向市内其他区域有序转移,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努力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推进产业园区特色发展。坚持特色差异发展,按照全市产业总体布局、重庆主城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和重庆高新区功能定位,深入挖掘现有优势,加快汽车装备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巩固提升“芯网核器服”产业链,以集成电路、医疗装备、下一代汽车等新兴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作为园区特色发展主攻方向,并按照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多链条融合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系统,加快打造形成细分领域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争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重庆高新区建设为契机,联动区位相近、产业相关、基础相当的区域内园区一体化协同发展,着力构建既突出差异特色发展又注重产业分工协作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园区“小集群”共建区域“大集群”,共同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3.以现有标准厂房、楼宇产业园、工业园区等为载体,利用区域内高校资源丰富、人才储备资源禀赋、交通畅通便利、宜居生态环境等优势,加强环重庆大学生态圈、环重庆师范大学生态圈、环重庆科技学院生态圈建设,进而形成环高校生态圈一体化建设。坚持科研院所与区内企业合作,科研院所与众创空间合作,区内企业与公共服务平台合作等方式,完善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承载能力和产业集群发展支撑能力。

4.围绕重点产业方向,在细分领域遴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在研发创新、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关键领域,出台专项扶持办法,力争将其培育成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数据库,实施跟踪服务管理。

5.深化产城融合发展。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青凤工业园规划优化,实现园区北拓区“两规”全覆盖。按照“一次规划、成片开发、分期实施、点面结合”的原则,实行土地规划指标统一调配,土地连片整治、开发组团推进。科学优化园区与组团、园区内生产区与生活区的空间布局,高水平完善园区“三通一平”、标准厂房等公共基础设施,聚焦主导产业方向,大力引进培育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不断增强产业承载能力。配套完善住房、医疗、教育、文体、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最大限度满足入园企业职工日常生活需求,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切实减轻企业发展后顾之忧。

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沙坪坝区制造强区建设领导小组职能,统筹制造业发展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区政府其他涉及制造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制造业领域相关工作的指导。

(二)强化招商引资。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等“3+1”产业定位,重点围绕IC设计、汽车电子、高端医疗器械、工业设计等方向,构建创新生态链,服务产业提质升级;针对高校资源转化利用不够,围绕技术转移、项目孵化等重点环节,充分挖掘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坚持ﻪ“以项目带动人才、以人才发展产业”,加速集聚高端人才。

加大外资引进力度,鼓励存量外资企业通过扩能、技改追加在沙坪坝区投资规模,加强与国外企业对接,力争新进一批外资项目。

抢抓市委、市政府推动重庆高新区机制体制改革及打造重庆科学城、推动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建设重大战略部署的历史机遇,强化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招商引资,并结合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方向,针对科研机构、孵化平台、检验检测等项目大力开展“点对点”招商,着力打造创新智核。

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团队、服务到底,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锁定签约项目开工投产时间,倒排节点、主动服务,确保项目按时开工投产。

(三)深化制造业领域改革。深化市场准入领域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和市级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坚决禁止以非法定理由不予办理准入手续或要求企业提供非法定证明。全面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积极落实国家和市系列降成本政策举措,严格执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或现有事项收费标准。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重点产业方向,遴选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数据库,实施跟踪服务管理。集中优势资源,实施精准服务,专项支持研发创新、智能制造、品牌创建、重大项目、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关键领域,及时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优先推荐列入国家、市、区级财政补助项目或享受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增强全区工业经济支撑力。

(五)强化产业政策引领。强化产业政策的支撑带动作用,全面梳理国家和市、区现有产业政策、惠企政策,梳理政策清单、明确责任单位、量化执行标准、明晰办理流程,加强执行效果评估,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企业真正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重点产业、重点任务,加快出台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现代产业政策体系,让产业政策惠及更多企业。

(六)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全区各单位要牢固树立服务发展意识,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关诉求,切实提升在审批办理、资金筹措、人才保障、市场开拓和水电气运组织等企业关心领域业务水平,做好趋势性、全局性问题研判和应对。要配合做好“渝企之家”服务系统上线运行,为企业提供政策、融资、咨询等一揽子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