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要闻>政务新闻>动态新闻>沙区要闻
从校园“手工课”到景区“瓷器展” 沙坪坝“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新场景
发布日期:2023-09-15
字体:【 默认 超大 |

外地的游客逛古镇磁器口,有时候会问这样一个问题:“磁器口的‘瓷器’在哪里?”

随着历史的变迁,磁器口虽没有了当初制“瓷”的名气,但如今,在文化传承示范区的建设下,围绕“那一座城”“那一方岩”“那一座山”“那一条江”“那一个镇”等,精心设计载体,推动文化工作具体化、项目化、场景化,千年“老磁器”变身“新磁场”,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互动的过程中,位于沙坪坝区的重庆市第六十九中所培养的“制瓷人”,给了游客一个新的答案。磁器口的“瓷”藏在了“传承”与“创新”。

“秀”文化与“卖”文化相结合

“三联书店”是磁器口景区里文化业态中的“颜值担当”之一。在这个让文化变得有“温度”的阅读空间里,有一块区域却属于重庆市六十九中师生们。

资料图

有别于书店的其他地方,这块区域陈列的不是书籍,而是重庆市六十九中学生们制作的陶瓷作品。每周四下午,学生们便会来到这里,一方面向观众介绍陶瓷文化,另一方面把一些好看有趣的作品“卖”给观众。

这样一种别开生面的课外活动,是2022年,六十九中与“三联书店”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上协同育人所形成的一项公益合作项目。既让校园开展的陶瓷美育课程所产出的文创产品,有了展示的窗口和“外销”的平台,也丰富了书店自身的文化内容,推动文创产业与教育融合创新实践。

“我们提供空间和管理上的支持,学校提供内容的生产和供给,共同推动这个文化传承项目在磁器口扎根发芽。”三联书店负责人邓荣东说,在文化展示和销售上,书店有一定的优势,学校在产品的创新产出上,能集思广益常态更新,两者结合起来搭建起了文化受众与学生课外实践互动交流的桥梁。

资料图

自双方开展合作以来,一批批学生在这个“空间”里,以自己制作的“陶瓷”作品为“媒介”,向磁器口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讲述沙坪坝磁器口的历史故事,并在一言一语中,把所学到的陶瓷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娓娓道来。“在传播沙坪坝优秀文化中,这些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校内知识有了具体的校外表达。”六十九中教师赵佳佳说。

除了“秀”文化,这里还“卖”陶瓷。学生既是产品的生产者,也是产品的营销者。六十九中教师赵佳佳告诉记者,通过在校外开辟实践基地,学生们还可以让自己的作品获得一定经济价值。而这些产生的价值,学校以学生们的名义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转化为公益“价值”,让孩子们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资料图

而学生们的这些陶瓷作品,也并不“简单”。在展陈的作品中,既有像《九宫格火锅》这样具有重庆标志性特色的精美之作,也有像融合沙坪坝巴渝文化和历史岁月的惊喜小巧,还有极具当代艺术观赏性的天马行空、奇思妙想。它们中有的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有的还走上国家级舞台,频频获奖。而一些可“售卖”的陶艺作品,也充满了学生们的精雕细琢和艺术上的妙趣横生。

“瓷器有价、传承无价,心有创意、器有真情。”“这是学校对学生们所开展的一项有趣课程,我相信学生们能乐在其中,有所收获。”……在这里的陈列台上放着一本留言簿,厚厚的一本,里面写满了对学生们这些陶艺作品的评价。

“让我特别感慨的是,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没有被限制,用既高雅又具观赏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弘扬了中国文化、地方文化。”游客阚丹说,当走进这片区域的时候,还以为是某个陶艺“大家”的作品,却不曾想是一群青少年充满想象力的“力作”。在听了学生们的仔细讲解后,她真切感受到了其中的价值所在,也购买了一件陶瓷,表达自己的一份支持。

以文化为载体 给兴趣做“加法”

能让校园里的陶瓷课程走出去,事实上离不开六十九中将校园“磁器+”课程建设与“双减”工作有机结合。依托沙坪坝厚重历史文化,学校顺势而为,准确把握文化传承的趋势,将陶瓷文化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如今,学校的“陶艺美术教学课后服务方案”还获重庆市一等奖,“磁器+”课程案例在重庆市“双减”案例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入选教育部2023年第7期“双减”典型经验案例。

资料图

“起初,我们也只是单一的在校园进行探索,对瓷器的制作也处于初级水平。”六十九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屈有成介绍说,围绕全面提升校园艺术课程,在传统文化中创新创造,学校以“瓷器+”的理念,重塑校本课程。结合文化、审美、创新、意志四个方面,设计“一器六品”教学框架,打造特色课后服务体系,让学生们在提升制瓷技艺的同时,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如何让瓷器课程精品化?如何让课程内容得到延伸、拓展与整合?屈有成表示,一方面,初一年级入学开始进行基础普及,融入艺术课程、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以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形式延伸课程内容,完成包括沙区历史文化、巴渝文化以及瓷器“产品开发、商品义卖、文创品制作等配套教学任务,让“老树”嫁接出更多“新枝”。“这样便形成一个全链条的瓷器教育教学任务,既能将课程进一步‘活动化’,还能让文化融入有生动载体。”

资料图

此外,学校还通过与高校联动,整合校外资源的方式,让学生们从用心制作到“匠心”创作。在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外国语大学等驻区高校教授指导下,学生们有了更高专业的审美水准和制作技巧,同时还学会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一些基础性知识。联动磁器口景区多家文创业态,签订“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共建协议,将“瓷器”作为学生参与景区文旅服务体验的“商品”,让学生参加导游、文化讲解、商品义卖等现场体验活动。“既适应学校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双减’背景下充分张扬青春个性,学生有了更多兴趣,瓷器课程在育人价值上也有了更多延伸。”屈有成说。

而目前,学校还与重庆大学进行合作对接,在进一步融入沙坪坝“青春之城”打造过程中,通过与高校留学生们互动,搭建起一座中外人文交往的“桥梁”,让校园里的学生把沙坪坝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讲好沙坪坝故事、中国故事。

“落实‘双减’任务,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成才助力。”屈有成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切实把课后服务打造成落实“五育”的重要支撑,优化教学方式,拓展多样化实践平台,让学生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创新思维、提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