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5001060092906301/2024-00099 | 信息分类名称: | 体育/规划计划 | ||
发布机构: | 沙坪坝区文化旅游委 | 生成日期: | 2022-01-13 | 发布日期: | 2024-09-30 |
名称: | 关于印发沙坪坝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的通知 | ||||
文号: | 主题词: |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沙坪坝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沙坪坝区体育局
2022年1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沙坪坝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沙坪坝区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为助推沙坪坝区打造创新驱动、开放引领、文化传承、人民城市四个示范区建设,有效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夯实体育强区建设基础,充分考虑沙坪坝区体育事业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支撑条件,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时期沙坪坝区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沙坪坝区体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期间,沙坪坝体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体育局的帮助指导下,结合区情实际,按照“群众体育扩面、竞技体育抓点、体育产业增效”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更加科学。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和全市体育“1+5+1”行动计划,形成《沙坪坝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编制完成《沙坪坝区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沙坪坝区体育设施布点规划》。
2.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健全。截至2021年,全区共有体育场地3253个,场地面积231.46万平方米,城市农村15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共建成11个镇街综合健身场所、580个全民健身点、建成17条登山步道。
3.全民健身广泛深入开展。每年开展各种群众体育活动达400余次,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49.38%。期间成功举办摇滚马拉松沙坪坝站、全国轮滑阻拦公开赛、全国体能大赛、斐然湖越野跑、原野射箭赛、川渝拳王争霸赛、街舞大赛、滑雪比赛、滑板比赛、电竞大赛等全国及市区级大型赛事活动40余次。培育了“百姓赛场”等群众体育品牌活动。
4.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体育组织不断壮大,健身指导体系不断完善,全区现有体育协会28个,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7.8名,建成1个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和8个镇街监测分站,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3.4%以上。推出了沙坪坝健身地图微信小程序,方便群众因地、因时、因项选择健身项目和场所。
5.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布局18个业训项目,36个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其中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4个、市级传统项目学校18个),基地数量、布局项目、注册运动员人数均为全市第一。与市级单位共建2个、联办3个项目,输送运动员29名,入选国家队的队员在亚洲艺术体操青年锦标赛获1银1铜。期间,参加全国赛事共获得金牌44枚、银牌53枚、铜牌46枚,参加市级赛事共获得金牌454枚、银牌333枚、铜牌335枚。
6.体育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举办三届三峡广场体育健身服务节,推出7个“体育+旅游”体验性户外运动产品;歌乐山—中梁获评重庆首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融创文旅城建成开业,集文商体旅于一体,重庆娱雪体育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我区又一家规上体育企业;本土企业骐鸣健身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体育彩票销售稳定增长,累计销售体育彩票超过10亿元。成功举办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第五届重庆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7.体育文化取得新突破。编撰长篇纪实报告文学《沙坪坝体育之光》,通过荣耀时光、峥嵘岁月、春风又度三个篇章把80年来沙坪坝区体育发展历史作了全面回顾;结合重庆坡、坎地势,用涂鸦艺术打造健身小巷,向居民群众宣传全民健身理念,营造全民健身氛围;举办新中国体育史和沙坪坝体育史图片展,大力弘扬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编排《书香体育人》舞台节目,传播体育智育共荣共生的理念;制作沙坪坝体育之歌《梦是金牌》MV等体育宣传片,宣传提升沙坪坝体育的知名度、美誉度。
(二)沙坪坝区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1.发展机遇。从全国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的出台,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全市来看,重庆高度重视体育强市建设,出台了《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等政策文件,为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从区内来看,《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体育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不断深入,西部(重庆)科学城启动建设,为沙坪坝区带来了战略地位提升的难得机遇,有助于沙坪坝区不断拓展体育发展空间,集聚要素资源,培育体育产业,助推体育事业实现健康、全面、快速发展。
2.面临的矛盾与问题。一是群众体育方面。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虽然“十三五”期间体育场地设施有所增加,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较少,种类不多、品质不高,新增公共体育场地面积有限,缺乏大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还无法较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二是竞技体育方面。竞技水平仍需提高,高水平运动员较少,在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中有竞争力的优势体育项目较少;项目发展不均衡,部分运动项目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游泳、艺术体操等项目训练场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沙区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三是体育产业依旧呈现小、散、弱的特点,竞争力弱,缺乏龙头企业、品牌企业。缺乏有知名度、影响力的品牌体育赛事,亟待积淀和提升。智慧体育发展不足,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场地管理、竞技训练、全民健身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和应用有待加强。“体育+”与“+体育”还有很大空间,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够,产业融合度不高。
二、“十四五”时期沙坪坝区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促特色”,结合“打好四张牌,做好四件事”要求,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体育强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从严治党,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上,为体育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优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改革创新。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顺应社会发展新趋势,不断深化体育改革,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更新体育发展理念,破除体育发展难题,激发体育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体育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性,形成体育共建共享、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发展新模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努力开创体育事业新局面,体育强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人民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
1.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战略纵深推进。大力推进《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有效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测试活动,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弘扬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精神,打造“百姓赛场”这一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品牌;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5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4%,全区每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38人,区级体育协会达30个。
场地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加快推进沙坪坝区全民健身中心建设;进一步做好公园、绿地、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居住区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健身场地设施,进一步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配备公共体育设施,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平方米。
2.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竞技体育项目完成增项和扩项,市运会备战项目达到 30个大项(现有28个),注册运动员突破2000名。人才梯队和竞技体育保障体系全面完善,重大综合性赛事承办和体育文化交流能力明显提升,构建起强队、强项、强人体制机制。提高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夺牌实力,全市综合性运动会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参加市级及以上赛事获得金牌数(枚)年均超过70枚,年承办区级及以上赛事(活动)超过10场次。
青少年体育全面健康发展。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普及,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提升,普遍掌握1-2项体育技能。基本建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主体多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体教深度融合,区级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达到 40个,常年在训青少年人数达到3000名,人才基础不断夯实。
3.体育产业
着力培育体育培训、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等新业态,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建成1-2个体育旅游综合体;加快成渝两地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规上体育企业增加2-3个;建成1-2个市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推进体育彩票业加快发展,体育彩票销售额逐年增长。
4.体育文化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体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加彰显,培育本土体育文化品牌,塑造开放、进取的体育整体形象,对外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进一步弘扬。
三、“十四五”时期沙坪坝区体育发展工作任务
(一)群众体育
1.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动区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推动利用城乡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闲置商业设施、厂房、仓库等可复合利用的资源建设体育设施。围绕滨江、公园、绿地、水域等空间资源,优化布局健身步道、骑行道等。结合我区山水自然环境特点,建设户外健身休闲运动区,结合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地改善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逐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安全有序对公众开放。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和维护管理,完善“建管并重”长效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运营管理。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根据我区人群特点,积极开展球类、棋类、徒步、登山、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举办街舞、航模、潜水、滑雪等青少年喜爱的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构建常态化、精细化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利用“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等时间节点,举办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区运会,发动镇街、部门、行业组织、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各种全民健身活动。举办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继续开展“百姓赛场”进社区活动。探索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打破传统线下比赛时间和地域限制,举办覆盖全人群的线上赛事活动。全面推动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等人群常态化开展体育活动。
3.激发体育组织活力。完善以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级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基层体育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发挥体育总会在全民健身中的引领作用,支持职工体育俱乐部、村(社区)健身团队等基层体育健身组织的发展,推动全民健身站点建设。大力扶持和引导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社会组织发展,鼓励民间自发性健身团队和体育社会中介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4.提升科学健身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壮大指导员队伍,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技术等级结构,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专业化、年轻化。通过与高等院校、体育协会合作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和内容。通过设立全民健身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站点)、评定星级健身队伍等形式,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日常管理和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科学健身方法、健身器材使用、运动损伤防治、科学健身服务指南等群众关心的健身知识。普及疫情常态化下线上健身方法,提高城乡居民科学健身素养。
(二)竞技体育
1.坚持体教融合育人。强调市运争先战略,不断调整和优化项目布局,巩固田径、艺术体操、射击、足球、篮球等优势项目,补强游泳、摔跤、举重等潜力项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向上级训练单位输送更多优秀运动员,使我区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来区工作,提高沙磁名教练评选比例,发挥名教练示范带动作用,探索设置学校体育教练员岗位,用于特色校引进优秀教练员。
2.深化市区共建项目。加强重庆市艺术体操优秀运动队、重庆市围棋少年队共建力度,进一步完善队伍管理机制,加强教练员、运动员梯队建设,重视队伍文化教育和心理引导,不断提升训练质量和比赛成绩。启动共建重庆市霹雳舞项目代表队,力争在全国比赛中取得新突破。
3.完善赛事服务体系。建立体教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定竞赛计划,共同组织赛事,共同出台奖励办法,统一审核运动员资格。整合学校比赛和U系列比赛,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完善分学段、分等级、跨区域的校园体育竞赛机制。
4.规范体育组织管理。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加大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的创建和规范管理,发挥体育组织在学校体育、体育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补充作用。制定社会体育组织星级评选办法,加强示范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体育组织更好为青少年体育服务。
5.构建保障服务体系。成立沙坪坝区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沙坪坝区竞技体育奖励办法》、《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认定及评估办法》,出台《优秀运动员入学升学保障实施意见》,探索出台《体育教师(教练员)课余工作计量补贴实施办法》、《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管理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文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探索建立运动队科研医务保障团队,以科学训练、科学治疗、科学恢复筑牢运动员健康发展屏障。加强区内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共享共用,探索建立校际体育设施共享机制,开展特色体育项目集中训练。
(三)体育产业
1.发展户外体育产业。以户外运动项目产业为重点,加强体旅融合,发展户外运动、航模、潜水等运动产业。结合融创文旅城体旅综合体,积极推动滑雪、滑板、房车露营等运动项目发展,利用歌乐山—中梁体旅线路、文旅城周边、缙云山沿线因地制宜建设步行道、骑行道,以体育设施建设引导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2.培育品牌赛事活动。深入挖掘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潜力,促进赛事与市场融合,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活动,努力打造航模、拳击等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品牌赛事,坚持举办三峡广场体育消费节,促进体育产业消费平台融合发展。实施品牌赛事战略,扩大赛事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体育赛事活动公司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创建自主品牌赛事。加强赛事活动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赛事举办环境,防范办赛安全风险。
3.培育体育培训产业。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运作,着力培育体育培训组织和专业人才,开展体育培训和中介服务。积极开展体育培训、体育咨询服务、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服务,培育以体育培训为主业的市场竞争主体。发挥西部科学城沙坪坝片区优势,吸引国内一流体育培训机构入驻,带动本地体育培训企业发展。构建公平公开的体育市场体系,支持体育培训服务组织商业化运作。鼓励体育培训服务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培训,加强与区内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
4.增强共享发展意识,把体育彩票的市场培育作为全区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上下联动,整合资源,更好发挥体彩对全区体育发展的“助推器”作用。夯实体彩发展基础,持续完善体彩工作管理机制,不断强化管理服务两支队伍建设,大力提升体彩网点覆盖面和质量建设。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我区体彩销量持续增长和体彩公益金筹集能力不断增强。
(四)体育文化
1.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功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育文化建设,切实扩大体育文化在沙坪坝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营造“体育强区”的社会氛围;承担起聚民心、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讲好体育故事,传播好体育文化,提升沙坪坝体育形象,凝聚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正能量,厚植体育强区建设的文化基础。
2.积极挖掘、传承沙坪坝区独特的体育传统文化,以足球、艺术体操、智力运动等传统优势体育项目为基础,重视和利用重大赛事开闭幕式、奖牌、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传播体育文化。努力拓展体育文化传播渠道,创建沙坪坝体育文化名片。
3.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围绕合作联办体育赛事活动、培育推广特色体育项目、共同推进体育人才队伍培养等,加强成渝体育文化的合作交流,共推成渝地区文体发展。
四、“十四五”时期沙坪坝区体育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实现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规划引领,将体育发展规划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体推进。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沙坪坝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提高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意识,努力促进相关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定期研究落实全民健身工作各项政策措施,推动解决全民健身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体育强区建设。
(二)增强资金保障。通过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财政按比例逐年加大投入的机制,支持我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用好用活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大型体育运动会和体育赛事,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与服务。
(三)抓好队伍建设。利用公招、考核招聘等方式,不断完善竞技、产业、管理人才引进机制,充实体育人才队伍。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按照取长补短、优中选优、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川渝两地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定期开展能力素质提升专题培训,强化岗位历练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体育人才队伍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
(四)强化监督落实。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行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为调整目标任务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