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关:抗战时期的文化重镇与音乐摇篮
来源:青木关镇 日期:2024-11-12

“青木关,古关。县西北一百里,正里八甲宝峰山口。宝峰山上接缙云山直抵嘉陵,下连虎峰至于岷江,绵亘二百余里……走铜梁、合州以达川北,则青木关为一要隘。”这是清代《巴县志》对青木关的描述。

在重庆人的记忆里,青木关是歌乐山上一道难行的关口。山高,路远,道阻,不到万不得已时,人们不会选择穿越青木关这条道路。青木关给予当地人最大的谈资在于青木关中学,这是整个沙坪坝区响当当的名校之一。

时间回溯到抗战期间,地点来到陪都重庆时期赫赫有名的沙磁文化区。国民政府教育部在沙坪坝区寻得了一处好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掩藏。既不怕日军飞机突袭,又幽静适合读书做学问。这里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作“青木关”。

教育部定下了这块风水宝地,随之而来的是国立音乐院、国立中大附中、社教附中等20余所院校。一时间,青木关名流云集,名校云集,成为了抗战大后方的文化重镇。

国立音乐院是中国著名的音乐学府,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名流马思聪、王人艺、江定仙等60余位大师随校抵达青木关任教,其中还包括了中国舞坛宗师、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先生。国立音乐院西迁青木关期间,培养了著名指挥家严良堃,作曲家段平泰、吴文季、王振亚、金砂等数百名音乐人才。

师生们在青木关举办院校音乐会、毕业生演唱会等活动,还举办了我国音乐史上首次交响音乐会和民歌演唱会。《黄河大合唱》传入重庆后,就由国立音乐院师生在青木关率先唱响。著名的四川民歌《康定情歌》,经由国立音乐院师生在青木关改编,最终唱响全国。

当时的国立音乐院与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民教馆文艺部一起出版了许多音乐刊物,如《乐风》《大道音乐》《民众歌曲》等,一方面丰富了战时人民的业余生活,一方面对战时音乐人才培养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此同时,教育部下属的话剧社实验戏剧教育队以抗战为主题,创作了一批优秀抗战剧目。话剧社在青木关时,常为广大师生和当地民众演出。在演出形式上为求创新,话剧社还引入了四川方言,获得无数好评。

教育部位于青木关,而青木关与缙云山紧紧相连,当时的重庆有两处地方学府云集,文人齐聚,一处是青木关,另一处就是缙云山。今天的重庆城,有两个区县最具书香人文气息,一个是沙坪坝区,一个是北碚区。这中间的联系与道理,无须多言,值得细品。


(国立音乐院旧址)


Copyright © www.cqspb.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ICP备案:渝ICP备19004061号-1 联系我们 国际联网备案: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861号 网站标识码:500106002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3-12345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