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沙磁人才专栏>人才风采>高端人才
赵盛惠——不忘初心传岐黄 践行誓言护健康
发布日期:2020-09-28
字体:【 默认 超大 |


赵盛惠,女,中共党员,19715月出生,主任中医师。现任沙坪坝区陈家桥医院康复医学疼痛科暨中医科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沙坪坝区康复医学质控中心副主任。

赵盛惠是陈家桥医院第一个“土生土长”的主任医师,从普通医生到学科带头人,从医27年来,她坚持对中医和康复医学的热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医学誓言,以开拓创新的思路推动祖国医学的建设和发展,为陈家桥医院和沙区中医、康复医学事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仁爱敬业的岐黄医者

她始终把医术医德作为医者的根基,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行医准则,把“诚善为人,勤精为医”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从医27年来,累计诊治患者几十万人,无一起医疗事故,创造了“患者零投诉”的奇迹,获得患者一致好评。

点亮患者的希望

曾有一位织布厂女工,家境贫寒,因腰椎间盘突出导致无法行走,到新桥医院就诊后却因昂贵的手术治疗费令其望而却步。后到陈家桥医院找到赵盛惠医师,经过两个月的针灸、康复、牵引、中药治疗、心理疏导后痊愈,休息半年后她再次站在织布机面前,一家人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他们感激万分地说“是赵医生救了我们一家”。后来,这位患者不仅把赵盛惠医生当作恩人更当成朋友,家里有事都找她征求意见,现在一家人幸福满满。

患者最信赖的人

2年前,赵盛惠到社区义诊,接诊了一例脊椎侧弯、骶髂关节紊乱、行走跛行的50岁轻度抑郁症患者。义诊时,赵盛惠医生温暖的笑脸和亲切的交流让她产生了信任感,她才愿意住院治疗,收治住院后,患者只允许赵医生为其治疗。不幸的过往让她患上了抑郁症,赵盛惠组织科室集体讨论研究治疗方案,亲自实施治疗,动员全科室人员为其送温暖。患者常常感慨“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出院后,赵盛惠经常随访,关心她的生活,帮助她解决难题,唤醒她对生活的信心。在赵盛惠细心、耐心的疏导下,病人放下轻生的念头,情况好转,每次看到赵医生都说“赵老师是您救了我!您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

学科建设中的冲锋者

1992年,毕业后的赵盛惠被分配到了虎溪区卫生院(陈家桥医院前身),院里当时条件简陋,科室分科不全,周边医疗条件有限,很多骨折畸形愈合功能障碍、腰腿痛直不起腰的病人不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为了让这些患者得到规范的治疗,在医院的支持下,赵盛惠创设了“骨伤理疗门诊”。开设之初,她是唯一成员,没有助手、没有器材、没有药粉。她便到附近农家找来竹片、从药房找来纸板制作夹板;外敷中药在锅炉房烘干、粉碎、加工调制。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她用手中的银针和温暖的双手逐渐建立起骨伤腰腿痛病人的信任,一年时间,病人门诊量由每月的十几人增长到几十人。

2005年,赵盛惠受命组建中医科并任科主任。她大刀阔斧开展工作,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疗法结合,提高临床疗效,优化颈肩腰腿痛、面瘫、脑卒中等疾病的诊疗流程,特别是“三伏贴”、“耳穴压籽”等项目效果显著,深受群众欢迎,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2006年,她带领科室成功申报为重庆市首批“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于2011年通过评审,被正式命名为“中医特色专科”。

2012年,她在原有的骨伤康复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现代康复医学科,搭建了以康复(卒中/骨伤)单元、颈肩腰腿痛单元、中医“治未病”单元和中医疼痛单元4个框架的专科诊疗体系,与中医内科单元形成了“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统一协调”的医疗质控体系,让中医药在基层得到了切实的运用和传承。

2016年,医院成为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她主动与校方联系合作事宜,借助学校专家优势,开设“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让科室骨干跟师学习,帮助科室骨干成长,使科室医疗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祖国医学的推广者

在人才培养带教中,她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以“专科侧重”带教、“性格分类”带教等方式传承中医临床经验,使6名骨干医师成为沙坪坝区“中医药师带徒项目”学术经验继承人。

在适宜技术推广中,她带头支医支教,下沉到医联体单位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指导和培训。2017年沙坪坝区接受“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评,她深入各个社区卫生中心及站点进行中医药指导,助力沙区成功通过复评。

在向群众宣扬“中医科普”中,她组织科室人员到街道、社区运用针灸、推拿、火罐等方式,开展义诊义检、中医药讲座、养生指导等活动。对社区残疾人进行中医康复治疗和指导,开展“卒中后遗症免费治疗活动”,免费为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深受群众欢迎。

在从事岐黄医术的道路上,她从未没有停止或懈怠。未来,她亦将继续发挥中西合璧的康复医学科的优势,让岐黄医术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