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营商环境>营商信息>营商工作
重庆经开区 创一流营商环境让企业更具体验感获得感
发布日期:2021-03-09
字体:【 默认 超大 |

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

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

vivo园区

重庆软件园

重庆经开区风貌

十三五”以来,重庆经开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力抓好全市民营经济发展试点示范,推行16项改革举措,精简54项行政审批事项,企业设立登记时间、投资项目审批基本实现全市最快。

通过有效创新,重庆经开区构建起亲商、护商、安商、稳商良好氛围,营商环境指数在全国218家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16位。

面向“十四五”,重庆经开区将继续抓好软硬环境打造,对标国际一流优化涉企服务,利用创新手段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让市场主体多起来、活起来、强起来。

打造软硬环境推动招大引强 让市场主体多起来

重庆经开区最近好事不断:华为(重庆)物联网创新中心及拓维信息物联网全国总部在重庆经开区揭牌。未来,华为公司将打造华为重庆物联网展示中心,推动重庆物联网标准孵化、解决方案创新,助力重庆成为全国物联网产业生态高地。

几乎同一时间,20家国内知名游戏企业集中入驻重庆经开区的网易文创数字经济产业园。未来,这里将打造一个集总部结算、软件研发、新媒体运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百亿级数字文创产业基地。

不仅仅是华为和网易,近期赛仕(重庆)大数据——物联网联合创新中心在重庆经开区启动,中化学生态环境公司总部也落户当地,此前还有微软、高通、美的、阿里、京东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入驻。

重庆经开区到底有何魅力,能够得到如此众多的“巨头”青睐?在外界看来,这主要源自当地聚焦“软硬”两个核心环节所创造的一流营商环境。

重庆经开区拥有15公里长江岸线、万亩南山森林、38公里蜿蜒河道构成60平方公里的江山画面,江南新城、广阳岛已成为外来游客体验重庆城市形象的观赏目的地。当地占据重庆主城东南门户,发展的区位和环境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基于上述条件,重庆经开区对标国际一流,以“高颜值山水之城、高质量产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为目标,全面提升各项“硬件”,积极打造主城都市区东部槽谷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一方面,当地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在重庆东站建设区,站前区征地拆迁、土地储备等工作正在加快进行,3.47平方公里控规成果已通过市政府审批。在江南大数据产业园,一批新基建项目陆续开工,总投资约168亿元。

同时,迎龙湖湿地公园及周边概念规划方案完成征集;茶园大道改扩建工程等12条道路竣工通车;金科·博翠园等5个房地产项目完成建设66万平方米。

最近周边的道路进行了大片绿化,上下班的时候感觉心情也好了不少。”美的制冷工厂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如今美的工业园、机电科技园等5条道路都进行了绿地整治,环境档次有了很大提升。

过去一年,当地共完成88个雨污混排点位整改,新增绿地47万平方米,修复道路3.77万平方米,全年新增绿化面积13.73万平方米。

如今,重庆经开区的中央、市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目前正探索生态环保云平台应用。

同时,当地城市配套短板正加快补齐。一年来,当地新增水电气讯管网57.68公里,光纤总里程数超过16.15万芯公里,新增公交线路5条,建成5G基站180个,长江工业园、茶园工业园等片区5G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

重庆经开区在软环境方面的提升,同样让投资者与企业代表印象极深。

网易文创数字经济产业园负责人鞠小东表示,游戏企业入驻产业园,需要办理大量的运营资质、证号审批,涉及宣传、工商、出版、文旅、通信等多部门,按照一般流程周期较长。

为了支持产业园项目尽早落地,重庆经开区特别为该项目开辟了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等方面采取专人专责和“一站式服务”。政府服务的高效和贴近性,令网易方面十分赞赏。

目前,在软环境支持上,重庆经开区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一系列规范、指引性文件,明确了五个方面30项任务、“11+4”便利化行动,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重庆经开区还建立事项清单化、工作月报、季度总结、跟踪问效、评价考核等工作机制,坚持实行产业项目无偿帮办代办制度,为企业从落地、建设、生产经营到搬迁注销等全生命周期提供无偿服务;推行首个优化营商环境负面清单,从落实政策法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廉洁用权四个方面明确25条不可为事项……正是这一件件、一条条在当地营商环境的全面优化提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如今,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广大中小企业,都充分感受到重庆经开区通过在软硬两方面的营商环境优化所呈现出的吸引力。

同时,重庆经开区市场主体也再创新高。2020年当地新开办企业1358户,同比增长42.9%,增长率位居全市前列。

创新提升服务效能 让市场主体活起来

作为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创新”是重庆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中要把握的核心关键词。对此,重庆经开区可谓颇有心得。

重庆经开区经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创新审批服务模式,推行“绿色通道”,对智慧广阳岛等16个项目实行“马上审批”,一天内全部批复立项;对重庆广阳岛生态修复、广阳湾生态修复等同类项目可研实行“同步审批”,合并召开专家评审会、行政评审会,节约审批时间约2个工作日。

同时,当地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重大项目特事特办,可“先受理,再补签”;次要材料欠缺的,可“先承诺,后补齐”;对33个项目实行“容缺审批”,对11个项目实行“承诺审批”。

专人办、帮代办、上门办”也是重庆经开区的一大创新特色。据了解,当地组建了“帮办、代办”团队,设立专门窗口,对vivo、莱福、数聚汇通等重点项目实行了“帮办、代办、上门办”等精准服务。

此外,当地还实行“综合窗口受理、并联集成审批、一个窗口出件”工作模式和“多图联审”“联合踏勘”“联合验收”“承诺审批”“并联审批”等创新举措。

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比全市少5个工作日,政府投资线性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比全市少11个工作日……各项审批时限均为全市最短。

除了审批,重庆经开区在企业开办、知识产权、纳税、水电气、融资、诉讼等各个环节均融入了许多创新举措。通过一个个环节的改善,营造整体优良的营商环境,最大程度为企业减负、激发内生活力。

例如通过全面推行企业设立登记电子化、无纸全程电子化、电子营业执照的实体应用,当地实现开办企业“一网、一窗、一次、一日(4-8小时办结)”全流程办结,“减时间”全国靠前。

当地还推动出台知识产权资助及奖励办法,截至去年11月累计新增减税降费5.11亿元,在纳税人满意度调查中排名主城区第二;推行水电气综合窗口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理存量房转移登记、交易、核税、缴税、缴纳登记费和领取不动产权证书等事宜;摸排300余家企业融资难题并形成台账,开展线上专题培训和“一对一”的服务;诉讼活动实现“一网通办”……

创新一直在路上。最近,重庆经开区又与成都经开区建立“跨省通办”便利化政务服务机制,制定《南岸区重庆经开区关于川渝通办事项(第一批)的工作方案》,目前已实现第一批58项事项“跨省通办”。

打好“科技牌” 让市场主体强起来

近期,重庆科技孵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重庆经开区成立。该联盟是由力合重庆创新中心牵头,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组建,未来将致力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品牌,推动全市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发展。

把强化科技创新支撑融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中,是重庆经开区一直以来谋划的一篇大文章。在特殊时期中,重庆经开区更需要用实际行动去破解“如何涵养科技创新生态”这一课题。

去年以来,重庆经开区以建设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为契机,连续举办了“智创杯”前沿技术挑战赛西南赛区线下赛专场、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中小企业融通专业赛(京东专场)总决赛等活动;邀请腾讯众创空间(成都)、国信优易大数据产业基地、电子科大逆向创新孵化器等单位举办“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创新峰会和孵化器合作交流论坛”,促进成渝两地孵化器经验交流与合作。

当地立足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平台优势,加快推动环重邮创新生态圈、重邮“三院”等项目建设,出台“智谷菁英”人才计划,积极推行“双招双引”联动机制,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努力打造人才高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一系列举措成果颇丰。截至目前,当地已建设京东智联云(重庆)数字经济产业园等3个市级孵化器,星耀多产融合众创空间等17个市级众创空间;全年新增国家级、市级研发平台10家以上,引进培育科技服务机构20家以上;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4户、科技型企业991户。

同时,重庆交大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首个国家密码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成功获批,重庆航空产业研究会成功落户。重庆经开区的科技创新,正整体迈向全新阶段。

未来,重庆经开区将聚焦加快形成良好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着力引进培育创新主体、孵化载体,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提速建设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