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党区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沙坪坝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62号提案)收悉。经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区生物医药产业现状
(一)科技研发实力雄厚
辖区内已建成超声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心血管病研究实验室等市级重点实验室22家,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等市级研究中心11家,医药相关两院院士工作者7名。
(二)市场应用领域广泛
重庆市共有医院699家,其中主城区307家,沙坪坝区有33家医院,占重庆市医院数量5%,数量位居全市第6名;重庆市三级医院共有34家,沙坪坝区三级医院7家,数量位居全市第1名。其中西南医院烧伤科、肝胆科,新桥医院肾内科、心血管科、脑内科等专业科室位居国内一流水平。
(三)产业体量规模不足
全区医药企业5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仅2家(西南药业、上药慧远),占全市医药产业规上企业1.1%;2022年实现产值41亿元、占全市医药产业比重不到5%。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相较发达地区而言,我区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仅2家,分别涉及化学药制剂领域和中药领域。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尚处于萌芽阶段,基础薄弱,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亟待培育和发展。
(二)产品缺乏竞争力。我区化学药制剂产品以本地原料药向下游产业延伸为主,品种结构较老,剂型简单,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种种类少,覆盖面小,在本地医疗机构采购的药品清单中,绝大部分为区外或市外产品直接占据。在中药领域,我区主要以中药饮片制造为主,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尤其是在配方颗粒、经典名方等热点领域投入严重不足。
(三)科研成果转化低效。驻区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虽多,但与市场脱节现象较为严重,技术转移、中试能力尤为不足,在运营管理、产品注册审批、市场营销、投融资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技术转移转化的格局仍未形成。
(四)政策配套较为薄弱。武汉、成都等城市均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出台了专项扶持政策,涵盖了公共平台建设、针对品种的财政资金奖励、基金支持、人才引进、市场开拓支持等一系列内容,操作性强,力度空前。我区目前的政策仅体现在土地、固定资产投入补贴等,与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研发领域的特点不符,极大的影响了招商引资的效果。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夯实创新发展基础。加强创新产品引育,不断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加强与专业优势明显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医疗机构的合作,通过联合科研、成果孵化、市场合作等方式,形成“研发国际化、生产集约化、市场全球化”的良好态势。依托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陆军军医大学等高校资源优势,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高水平创新孵化中心。鼓励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成果孵化和临床试验共享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新型测序、医疗人工智能、生物大数据、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及颠覆性创新技术培育,提升生物医药技术前沿领域原创水平。
(二)推动产业链关键平台建设,打造产业新生态。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合作,构建贯通药物筛选、临床试验、药物评价、中试放大、委托生产等产业诸多环节的药物产业化体系。支持建设符合GLP、GCP等标准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临床样本库等基础研究平台,力争建成国家级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1-2个、独立法人临床前研究机构1-2个、细胞治疗技术应用示范中心1个,以及CRO、CMO等第三方服务机构1个。支持转化医学研究,采取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模式,试点建设临床试验医院或医学转化平台,以社会公共需求出发,组织开展医疗技术研究与转化、临床研究与服务、产品上市后临床再评价等活动,积极探索可持续的运行机制。
(三)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支撑,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引领发展以“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为方向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医疗影像分析、综合数据分析、多学科融合等领域的应用,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云平台等支撑平台,构建全链条、竞争力强的产业科技支撑体系。推动传统生产平台智能化改造,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激活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100%的规模以上生物医药企业迈入数字化制造阶段。
(四)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通过完善核心区域及配套布局,突出特色产业,配置优质的金融配套体系,积极引进各类研发和生产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建立完善的组织和政策保障,招引国内外优质项目,用3—5年时间,建成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五)夯实人才基础。实施更具竞争优势的人才引育政策,为生物医药产业高端人才设立专项政策和资金用于领军型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奖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享受我区人才支持政策,研发平台享受的政策支持可用于人才引进。健全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激励制度,鼓励创新人才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引进人才的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问题,给予统筹协调,整合各类资源吸引全球优质人才,打造生物医药人才高地。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针对明确的六项细分产业类别,紧盯龙头企业,围绕跨国企业、央企和国内细分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带动效应。加强重点品种招引,对创新药、高端仿制药等产品,通过“集中加工、带量生产、带量采购”等方式,探索定点生产模式。充分利用市内各类资源,广泛开展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人才招商、大数据招商及园区联动招商,做大产业增量。
此复函已经何怀东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区政协提案信息办和区政府办督查室。
— 1 —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