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十四五”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发布日期:2021-11-26 字体:【


为深入推进沙坪坝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重庆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待发布)、《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待发布)等,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沙坪坝区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批示指示精神,认真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围绕“三聚焦”“三基”职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全区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民政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发挥了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切实服务沙坪坝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十三五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发展回顾

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落实城乡低保制度,健全城乡低保救助体系,出台《沙坪坝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算办法》等制度,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开展低保应保尽保行动和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兜底保障,累计发放低保金22378.1万元。全面推行救急难临时救助制度,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完善临时救助工作的通知》规范“重特大疾病救助”和“就学困难临时救助”,实现对困难群众分类救助全覆盖。推进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综合救助平台建设,群众救助更加便捷、精准、高效。累计投入城乡各类救助资金2.83亿元,救助群众79.18万人次。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实现应救尽救,累计救助7075人次。及时落实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惠及2456贫困残疾人4533重度残疾人。为1.01万名困难群众购买惠民济困商业补充保险。

养老事业稳步发展。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能力较快提升。全区现有养老机构68所,总床位数7500张,建成养社区居家老服务设施140个,其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1个、镇养老服务中心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89个、村级互助养老点38个。养老事业社会参与度高,社会资本投资3亿余元兴办养老机构61所,床位6855张,占全区总床位的91.4%,社会办养老机构数和床位占比均为全市第一,有效满足我区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老人养老服务的刚需

儿童福利工作有序推进。加强儿童服务队伍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儿童督导员22名,儿童主任160名,实现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镇街、村(社区)全覆盖,全面开展儿童主任与儿童督导员业务培训。700余名困境儿童(含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建立电子档案,落实孤儿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委托社工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服务项目,搭建了专业化、系统化、可持续的社会照顾框架体系。开展日常探访,通过“社工+社区+社会组织”整合各类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及课业辅导。

慈善事业稳健发展。共募集慈善资金358.53万元,其中捐款278.03万元,捐赠物资折合80.5万元。开展慈善助学、学子圆梦活动,向41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爱心助学款10.65万元,帮助他们实现大学梦。建立中小学生重大疾病救助基金,向73名身患重疾的学生发放资助金39.3万元。践行慈善公益,石碾盘社区率先设立了50万元阳光基金项目,开展帮扶辖区困境群众活动。福彩事业蓬勃发展。全区现有福彩销售站点307个,较期初净增59个,累计在重点商圈设立即开票大卖场19场次,在重点路段设立即开票小卖场53场次。区福彩总销量达到15.53亿元,销量位居全市各区县第三;区域即开票销售1.05亿元,居全市各区县第一。

城乡基层治理探索深化。完成村(社区)优化调整,全区共调减30个村(社区)。村(社区)办公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投入1.6亿元,通过新建、改(扩)建、社区优化等多种形式改善村(社区)办公用房,城市和农村社区办公用房平均面积分别增加到1000平方米和925.24平方米,较期初分别增长了2.99倍和1.27倍。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更加规范,全部办理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书,规范了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风貌打造、挂牌、制度上墙、便民服务指南、公示公开等。民主协商更加完善,出台《城乡社区协商基本规范》,健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拓展以小区、楼栋和院落为单元的社区居民协商自治模式,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各街道基层社区积极开展社区治理实践,积极探索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经验,已形成社区能人坊”“和顺茶馆等社区治理品牌。

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全区现有社会组织514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387家,社会团体127家。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断加强,成立了社会组织行业党委,进一步明确了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党的统一战线相关内容。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专项治理,提前完成了全区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工作,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以项目为抓手,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服务机构,搭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桥梁,采用“社工+志愿者+督导模式,发展社区志愿者。累计投入资金2101万元,补助支持项目174个,持证社工人数达到721人。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区划地名工作有序推进。高效完成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建立完善地名数据库,完成重点地名三维影像数据采集,实现行政区划、界桩界线、地名普查等数据挂接,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重庆卷沙坪坝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地名志》(沙坪坝篇)等地名文化书籍编纂工作。打造区划地名特色内容,推进标准化建设。清理非标准地名,根据地名命名规范要求,予以命名备案或要求整改报批。在全市率先启动勘定辖区镇(街)行政区域界线,形成行政区域界线实地走向的各类成果资料。

婚登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增强便民、利民、为民、亲民服务意识,强化窗口制度建设,健全服务规范与纪律,畅通咨询、投诉举报渠道,提升婚姻与收养登记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满意度。完成历年婚姻收养登记档案移交工作,累计办理婚姻登记98023对,累计办理收养业务21件。强化文化内涵推进婚俗改革工作,注重婚姻文化建设,利用婚登场所开展婚姻文化宣传,倡导婚事新办简办文明新风。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提高婚姻登记服务质量,满足群众对婚姻档案的利用需求。

殡葬事业长足发展。惠民殡葬政策更加完善,持续为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重点优抚对象和烈士免除基本丧葬服务费。殡葬服务行业管理进一步强化。殡仪服务站、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有序推进,青木关殡仪馆火化炉完成达标改造,累计完成3个临时治丧点建设,市级城市公益性公墓青润陵园建成约2100个传统墓位、约3000个生态墓位,配套的墓区道路、园林景观、给排水管路及弱电系统等附属设施已经完成。

(二)十四五沙坪坝区民政事业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深化改革的攻关期。“十四五”沙坪坝区民政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1. 发展机遇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为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民生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批示指示,精准定位了民政工作,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家民政部对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和民政工作做出了总体谋划和布局。重庆市政府将民政工作纳入民生工程统筹安排,明确了重庆市民政工作发展方案,为我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这些为十四五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提供了发展指南。

区域发展持续向好奠定了沙坪坝区民政事业良好发展的经济基础。重庆市贯彻落实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发挥“三个作用”等重要指示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响应落实国家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推动“一区两群”区域协同发展,强化中心城区的极核地位,着力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沙坪坝区聚焦“科创智核、开放高地、文化名城、美丽都市”(待沙区党代会后,用最新的定位要求),狠抓创新、开放、生态、人文四个方面,高度重视公共服务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呈现韧性增强、动能集聚的良好态势。这些都给沙坪坝区十四五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经济基础。

更加完善的市区两级民政规章制度,为沙坪坝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重庆市民政领域的规范性政策文件密集出台,特别是市政府出台的直辖以来首个《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民政工作的意见》,为十四五重庆市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制度基石。《沙坪坝区推进养老服务发展实施方案》《沙坪坝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实施方案》《沙坪坝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沙坪坝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核算办法(试行)》《沙坪坝区民政局关于完善临时救助工作的通知》《重庆市沙坪坝区福利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相继完善,为各项民生工作提供了制度规范,确保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有序运行。

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沙坪坝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创新空间。近年来,市、区两级积极推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强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出台《互联网+民政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推进信息技术与民政事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创新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融合机器人、数字化等先进制造技术为十四五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为增强民生保障、社会福利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提升城乡社区社会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民政社会服务质量与群众满意度等提供了现代技术支撑。

社会组织不断壮大、社会慈善意识不断提高,充实了沙坪坝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社会资源与主体力量。社会组织的不断壮大,社会慈善意识的提高,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热心企业、爱心人士(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救助事业,成为政府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补充,也为基层社区治理增添新的活力,还能更好地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

2. 环境挑战

民政事业发展的环境更加复杂。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逆全球化经济发展暗流等多重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发展带来的严峻冲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对沙坪坝区民政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后,沙坪坝区人民群众对民生保障和民政服务等将形成更多期待,形成更多类型、更广范围、更高层次和更优质量的民政服务需要,将对沙坪坝区民政服务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持续深化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发展带来全面而严峻的挑战。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111日,全区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24.79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6.78%十四五期间,全区老年人口占比还将持续增加,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态势对城乡基层治理提出多重挑战。一是城区人口密度高,区域内城市与农村并存,高档小区与棚户区交错,流动人口多,人口结构复杂,基层社会矛盾变化多样,城乡基层治理难度不断加大。二是全区社会组织发展相对薄弱,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有限,居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多元主体参与渠道不够健全,参与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现代科技对城乡基层治理支撑作用的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摸索。

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强使得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更加艰巨。民政领域安全稳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任务艰巨。民政领域生产安全隐患触点多,很多领域领域为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部门,有更高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防控要求。民政领域信访稳定风险仍需要高度关注。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对民政应急管理体系也提出了新挑战。

二、十四五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各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勇担当使命责任,贯彻落实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紧紧围绕沙坪坝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一步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深化民政改革创新,推动标准型、法治型、服务型、智慧型、创新型“民政建设,在新起点上高质量开启民政事业现代化新征程,持续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牢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聚焦群众关切,以保障民政服务对象的基本权益作为首要职责,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民政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帮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重要任务,把人民满意作为引导和检验民政事业发展的最高标准,筑牢织密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加快提升基本社会服务水平,促进资源向薄弱领域和环节倾斜,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沙坪坝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将从严治党和基层党建贯穿到民政工作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服务与管理的各个环节,确保民政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遵循治理能力与体系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力量,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下的主体多元、治理协同的运行机制,构建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民政发展新格局。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聚焦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紧扣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着力于影响和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瓶颈和难题,深化民政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将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民政工作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民政工作发展活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群众满意度,切实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坚持依法民政。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切实加强民政法治建设,确保各项民政工作依法实施、依法管理。强化制度建设,以规章、规则、标准和程序来规范并确保民政工作公开、公正、公平、有序运行。遵循民政事业发展规律,推进民政工作决策科学化,以及民政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合理化,增强政策实施的精准性、有效性。

——坚持统筹协调。坚持以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谋划民政事务,统筹、协调推进民政各项工作,兼顾日常工作规范性、重点项目创新性和特色活动品牌化。加大区内各镇街发展的统筹力度,加快民政公共服务向城市新建区域、农村地区延伸覆盖,进一步缩小城乡服务水平差异,推动民政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川渝民政合作走深走实。

(三)发展定位与目标

十四五期间,立足于沙坪坝区社会实际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破除制约沙坪坝区民政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观念及体制障碍,以制度建设推动民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水平与工作效率提升,以制度创新、服务创新、标准创新引领民政事业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质量变革,以完善民生保障和创新社会治理为核心任务,在民生、城乡社区治理、社会服务的重点领域实现创新突破,加快构建与沙坪坝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相呼应的符合新时代新阶段特征的现代化民政事业发展体系。2025年,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福祉显著增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群众参与度显著增强;基本社会服务体系更加优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沙坪坝区成为探索现代化社区治理先行区、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试验区和统筹各项民政工作协调发展示范区,力争成为重庆市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政事业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救助体系,综合救助功能发挥更加有效,社会救助能力显著提升,实现社会救助目标群体全覆盖。老年人、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老年人、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展,家庭尽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特殊儿童与困境儿童的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到2025年,形成与其他保障制度全面相衔接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民生福祉得到大幅提升,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党建引领民政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基础作用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协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下村(社区)三治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健全,村(社区)居民自治、德治与法治有机融合的内容、载体和机制进一步创新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村(社区)全覆盖。“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有效构建,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联动优势充分发挥,社区治理合力有效凝聚,社区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社区微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更加富有活力。慈善事业得到有序发展。区划界限设置更加合理。到2025年,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增强。

基本社会服务体系更加优化。建成一批与沙坪坝区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相配套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实现民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供给方式多元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速构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产业健康发展,老年产品用品、康复护理、旅居养老等新兴银发产业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更加强化。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更加完善,地名和界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标准规范,婚俗改革稳步推进,依法规范、和谐文明的现代化婚姻登记制度进一步发展,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节地生态安葬有序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到2025年底,城乡养老服务水平更加均衡,养老服务机构结构更加合理,区内常住老年人均能享有基本公共养老服务,区县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殡葬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居民,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民政服务更加智慧化。民政服务流程更加优化,民政管理方式与工作方法进一步改进提档,民政服务满意度、便捷性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全面推进,信息资源整合更加充分,融合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民政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完善,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发展加快推动。到2025年,基本形成健全的智能化民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035年,基本实现民政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全面建立,现代基层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成为全国民政工作典范,走在全国前列。

十四五”沙坪坝区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现状

2025年

目标

指标

性质

1

城乡低保标准年度增速

——

不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

预期性

2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3

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4

每百户居民拥有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

——

>30

预期性

5

登记类社会组织数量(按照十三五末水平与发展期望确定)

516

1000

预期性

6

登记类社会组织3A级及以上占比

1%

5%

预期性

7

社区工作人员社工证持证率

36%

>90%


8

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专业社工人数(参照盐田)

5.1

10

预期性

9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按照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确定)

38%

≥65%

预期性

10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

91.96%

>95%()

预期性

11

养老机构服务基本质量达标率

——

≥75%

预期性

12

乡镇(街道)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

——

≥90%

预期性

13

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

——

≥50%

预期性

14

(辖区内)慈善组织接受社会捐赠总额(亿元)(按照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确定)

0.02

0.2(按照全市平均数应为2.25)

预期性

15

全区福利彩票销售总额(亿元)

1.73

【2.5】

预期性

16

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实施率

——

100

约束性

17

查明身份信息流浪乞讨受助人员接送返回率

——

100

约束性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弱有众扶社会救助格局

完善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综合社会救助体系;多部门联动,推动信息共享在社会救助领域有效应用;推动资源统筹,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增强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确保社会救助公开、公平、公正。

1.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完善救助制度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以及急难和专项救助制度,与相关部门协同构建综合救助格局,满足群众多样化救助需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依规有序落实基本生活救助扩面政策,提高本区困难群众生活水平。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工作二是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探索物质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综合援助模式,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三是推进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加快实现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常住人口覆盖。探索相对贫困救助帮扶政策措施。

2. 优化社会救助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救助对象主动发现机制。建设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本土甄别体系,明确发现标准、拓展多元参与主体、健全工作流程、畅通“发现-救助通道。二是健全救助对象动态识别机制。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全面接入包括金融、税收、住房、车辆等在内的居民经济状况信息,实现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智慧化;加强救助对象动态管理,实施救助对象定期核查;完善救助信息定期通报制度,实现社会救助人员信息在区、街道、社区三级同步推送,提高社会救助对象精准度;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协助社会救助部门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评估、建档访视、需求分析等事务。三是完善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成立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协调功能,统筹好专项救助。四是完善协同办理机制。区、镇街、村(社)全面推行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五是优化审核审批机制。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镇街。

专栏一 社会救助提升工程

1.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系统建设工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全面接入包括金融、税收、住房、车辆等在内的居民经济状况信息,实现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智慧化。

2. “智慧救助”建设工程:统一汇集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开展救助帮扶的各类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共用,为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救助帮扶提供数据支撑,提高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和效率。

3. 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一是抓好兜底保障。稳步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按照不低于城市低保标准的1.3倍调整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稳步扩大救助范围,确保低保政策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人员全部纳入低保保障,应保尽保。落实好低保渐退政策。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探索实施特困人员、经济困难家庭高龄失能人集中照料。2025年底,有意愿的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和分散供养失能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协议签订率都达到100%二是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落实沙坪坝区民政局《关于完善临时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完善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大力推进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工作,根据救助对象实际困难类型、困难程度和自救能力,合理施救、应救尽救。

4. 持续增强社会救助能力

一是实施基层社会救助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强化乡镇(街道)社会救助责任和相关保障条件,村(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困难群众较多的村(社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合理配置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增加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有效供给。。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提升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能力素质。二是加大社会救助管理监督力度。加强对各街镇社会救助运行管理监督力度,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检查,确保社会救助工作有效运行。三是加强救助资源整合。动员引导慈善组织加大社会救助方面支出。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支持引导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参与社会救助事业。四是推进智慧救助建设。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统一汇集、互通共享救助帮扶各类信息。推动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5. 提升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质量

一是规范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进一步完善救助站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探索建立区级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对长期滞留(时间超过3个月)的救助人员进行集中落户安置,为符合条件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保障救助人员合法权益,确保救助工作取得实效。2025年底,力争全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落户安置率达到100%二是推进救助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民政、公安、城管、卫生健康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建立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台账,加强人脸识别、指纹识别、DNA比对等技术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综合应用。三是推进源头治理。积极开展流浪乞讨返乡人员定期回访,帮助解决返乡人员生产生活、医疗等困难,减少反复流浪乞讨现象。开展流浪未成年人集中教育矫治和困难帮扶工作,继续保持城市街面基本无流浪未成年人。五是创新寻亲服务。与公安部门合作,健全流浪乞讨人员身份查询和寻亲服务工作制度,运用科技手段开展寻亲服务。打造互联网+”寻亲服务,综合利用融媒体平台,发布寻亲不着流浪乞讨人员信息,加大寻亲助返力度。

(三)发展特色养老产业,构建老有康养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事业与产业并重,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弥补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规范化、智慧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全区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1. 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以农村为重点,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协同规划自然资源局和住房城乡建委加强监管,严格审批,把养老服务设施作为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配套,积极保障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建设用房。根据人口发展态势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将养老服务全覆盖相关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强化措施进一步扩大福彩投注站点建设,提升福彩销售量,积极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2025年,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5%。二是提档升级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完成区社会福利护养中心工程建设并投用、镇街敬老院升级改造。进一步深化解决镇街敬老院法人身份问题。

2. 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

全面总结推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试点经验,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一是创新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模式。强化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依托养老服务中心(站)链接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完善“中心带站点进家庭”运营模式。出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扶持优惠政策以及配套运营管理机制。引进、培育一批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龙头企业,不断延伸养老服务供给链条,向家庭提供生活照护、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专业服务。积极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家庭照护床位物业服务+养老“嵌入式”养老方式,分层分类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二是有序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继续实施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适时将改造对象范围扩大到城乡低保对象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等。鼓励有条件和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自主付费改造。三是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改革,推进区社会福利护养中心、镇街敬老院统筹管理,创制统一运营模式、服务质量与考核标准。开展公建民营试点,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支持公办养老机构延伸服务。推动养老机构服务规范化,持续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有序推广养老机构等级评定,逐步健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安全风险防控,落实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健全消防、安全值守、设施设备、食品药品等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增强养老机构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开展养老机构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推进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全面实施。2025养老机构服务基本质量达标率达到75%,乡镇(街道具备综合服务功能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90%。四是规范和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坚持需求导向,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规范、建设规范和管理规范等标准,围绕家庭养老床位等服务制定地方标准,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和支持本区服务标准上升或转化为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五是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构建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服务供给分析提供动态信息支撑,指导养老服务机构进行针对性的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与研发。打造一刻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等生活照护服务,鼓励完善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健康养生、康复理疗等养老服务。支持开展临终关怀服务。2025年,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达100%

专栏二 养老服务工程

1. 养老设施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覆盖率。完成建设6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和6个镇养老服务中心、3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25个村级互助养老点。

2.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亮点工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扶持培养一批综合化、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加大投入,重点培育3-4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成为全区、乃至全市的社区养老“明星中心”。

3. 老年人心理关爱服务工程:深入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工作项目,突出特殊群体老年人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代际沟通、社会融入等服务。

4. “时间银行”项目:通过整合低龄老人、社工、义工等力量,以老年互助方式为辖区失能半失能、高龄、空巢独居、失独等困境老人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社交网络支持、日常生活帮助等服务。

5. 适老化改造工程:完成对辖区内特困供养、低保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在征得房屋产权人及相邻权人同意后,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实施适老化改造。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居住环境特点和适老化需求评估结果,按照“一户一策”,选择最适合、最迫切的项目进行改造,帮助防范生活风险,改善居家养老环境,提升居家养老品质。

3. 加快医养结合发展

一是提升医养融合发展水平。探索医养结合营运新模式,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医养联合体,促进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互联互通、老年人健康档案共建共享;支持养老机构建立老年护理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支持二级以下医院转型发展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2022年,社区养老设施具备医养服务能力的比率达到100%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以上。二是建立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推进建立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中心,优化老年人综合能力等级评定机制和服务流程。探索第三方评估制度。推进老年人在医疗机构、康复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中实现转接分流,2025年养老机构和协议合作的医疗卫生机构开通双向转介绿色通道全覆盖。三整合卫生健康部门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等资料,实现养老和医疗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医养结合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一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做好养老机构备案登记工作,积极引进国外品牌企业和国内大机构开办品牌化养老机构。加强营商服务。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加强供需信息交流与共享,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完善社会化发展扶持清单,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给予建设补贴或运营补贴;建立营商服务机制,全流程为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举办养老机构和设施提供全天候服务,协助解决养老企业运营中的各类难题和障碍。

二是支持特色养老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全区机构养老优势,深入挖掘全区医疗资源、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医疗康养和文化旅游休闲养老两大重要板块为主的沙坪坝区养老产业聚集区。大力推进普惠型养老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广大中等收入家庭老年人提供价格适中、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菜单式、服务包式普惠型养老服务

三是推进互联网+养老产业发展。依托市级智慧养老平台搭建区智慧养老云平台。建设养老服务数据库,收集形成全面准确的老年人、养老机构、养老资源等养老相关信息数据。鼓励市场主体依托大数据平台开发养老相关应用,提高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居家社区老人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个性化、定制化养老服务。创建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服务体验。

5. 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培训。依托全区养老机构与产业发展优势,建设养老护理培训基地,分层分类开展养老服务培训。完善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与定期培训机制;开展养老机构负责人管理能力提升培训;探索建立养老技师工作室,加强养老服务领域高层人才培养。2025年底,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每百张养老机构床位均拥有1名社会工作者。二是拓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来源渠道。推动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吸引对口帮扶地区就业困难、贫困人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扩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社会工作规模。三是开展家庭护老者能力培训。为家庭护老者提供护理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提升护老者老年照护、应急救护、心理减压等知识与技能。四是完善养老服务人员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开展养老从业人员登记管理,建立信用养老从业人员评价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规范管理。健全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开展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水平综合评价。引导养老机构完善职业技能等级与养老服务人员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入职补贴、工龄补贴、特殊岗位补贴等补贴制度。

(四)强化政策支撑,构建普惠性社会福利体系

落实生活、监护两兜底,加强医疗、康复、教育培训、就业、安全六保障,统筹推进社会福利工作,全面提升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1. 推进多层次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落实老年人三项补贴,适时提高补贴标准。加强养老服务补贴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衔接,适时调整补贴标准和内容,完善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评估办法,提高补贴的精准度,为特困供养、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提供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领取老年人补贴、接受基本养老服务、和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依据。拓展老年人优先项目,针对困境、特殊老年人群体,研制优先、优待、优惠举措。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深化独居老年人“一人一策”服务举措,增强关爱服务针对性,强化部门属事与镇街属地双重责任。二是完善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孤儿保障工作有关政策,不断优化孤儿保障工作,提高整体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加强对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全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各项措施,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三是完善残疾人福利政策。及时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补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2025项补贴覆盖率保持100%。适时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至低收入家庭和其他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至三、四级的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推进“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全市通办、跨省通办。推进贫困重度残疾人集中或社会化照护服务。积极组织实施福康工程,为城乡低保人员、残障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全面、优质、精准的康复辅具配置和手术矫治

2. 全面发展儿童福利

一是切实保障基本生活。适时调整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和事实无人抚养困境儿童生活补贴。2025年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率保持100%。将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范围。二是完善助医助学保障制度持续实施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福彩圆梦·助学”工程,实现助医助学全覆盖。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服务,链接社会医疗康复机构优势资源,对孤残儿童康复进行专业评估、医疗康复。逐步扩大孤残儿童手术康复病种、康复治疗项目和残疾儿童范围。三是加强安全保护。探索建立未成年人临时监护和长期监护制度。建立“发现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的未成年人保护联动响应机制。对未成年人福利领域服务机构存在的安全隐患,农村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全面落实重大报告制度,切实维护未成年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家庭主体责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监督、帮扶,提升家庭监护能力。四是重视社会融入。推进实施亲属抚养、家庭寄养、依法收养、模拟家庭、爱心抚养等多种养育模式,促进孤儿回归家庭。贯彻落实《民法典》收养新规,进一步细化收养登记管理、收养家庭能力评估和收养后回访等规范,加强宣传引导,强化居民依法收养意识。积极落实家庭收养儿童福利机构内病残儿童的支持政策。落实机构成年孤儿安置政策,稳妥完成成年孤儿安置工作,促进孤儿融入社会。五是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推进区救助站转型升级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协同财政、教育、卫生健康、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开展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专项活动。六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强力推进家庭监护监督指导、摸底排查、教育关爱、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等工作,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落到实处。

专栏三 儿童福利提升工程

1.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工程:推进区救助站转型升级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健全服务功能,规范工作流程,提升关爱服务能力。打造“养治教康+社会工作“多位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

2. 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程:持续推进“福彩圆梦·助学工程”“医疗康复·明天计划”等项目的执行工作,促进助医助学项目困境儿童全覆盖。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增强关爱保护力度,拓展心理、精神层面服务内容。

3. 强化儿童关爱服务力量

一是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在区民政局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协调办公室,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二是强化基层力量。设立镇街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至少明确1儿童督导员,及时办理未成年人相关事务。村(居)民委员会建立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的信息档案,明确1儿童主任,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定职责,帮助、督促被委托人履行照护职责,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2025,乡镇(街道)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达到50%。三是建立健全儿童主任激励机制。全覆盖培训儿童主任制定儿童主任考评细则,提升儿童主任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四是培育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儿童福利事业,支持社会力量为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权益维护等服务。五是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家团队,遴选专家学者,教育、司法、团委、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村(居)妇联干部,村(居)儿童主任等组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专家团队,每半年对儿童工作者就政策法规、保障标准、关爱技能等内容开展专业指导,对辖区儿童工作每年度给予专业评估和专家意见。

4. 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事业

继续整合家庭、医疗、社区与社会资源,为辖区内精神障碍患者和社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社区融入、能力提升、服药管理、职业训练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以此满足精神障碍患者多样化和个体化的社会需要。到2025年,镇街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覆盖,患者病情复发率、致残率显著降低,自理率、就业率不断提高,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80%以上。

专栏四 残疾人福利提升工程

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工程:从2021年开始,在全区各镇街分片区开展试点,开办多种形式的社区康复机构,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60%以上;2022年,镇街全面推开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5年,镇街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的镇街,患者病情复发率、致残率显著降低,自理率、就业率不断提高,居家患者在社区参与康复率达到80%以上。基本建立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五)加快推动村(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基层社区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区治理品牌打造和对已有社区治理品牌的推广,深化行政区划管理与发展。

1. 健全和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

一是加强党对基层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完善镇(街)党(工)委对社区治理工作的领导机制,不断加强各治理主体党的建设工作,确保各社区治理参与主体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开展社区治理,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二是加强社区居委会党组织建设,继续推行社区党支部书记和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社区支部委员和居委会成员交叉任职,进一步理顺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与社区党组织的关系,优化、强化社区党组织的人员配备。三是完善“三治融合”机制,增强镇(街道)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根据镇(街道)权责清单,为镇(街道)赋权、赋能。推动放管服改革向基层延伸,实现镇(街道)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一窗式受理

2. 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探索规范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配置,加快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达标提质,到2025年,全区超过80%的街镇社区达到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聚焦刚需推进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对办公用房面积800㎡以下、办公用房分散、位置不合理的村(社区)进行改造升级。建好服务社区的各类组织机构,聚合政府各部门延伸到城乡社区的服务事项和服务资源,探索规范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配置,集聚基层党建、便民服务、公共服务、休闲娱乐、托育养老等多种功能,完善镇(街道)()委、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

3. 依法依规推进基层自治

一是进一步规范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和职能,深化社区减负增效。根据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工作事项清单,厘清自治组织与镇(街道)政府权责边界。继续修订和完善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塑造乡风良俗。二是依法依规建立健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治理水平。加强基层纪检监察组织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村(居)务公开制度。三是健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建立民主恳谈、民主议事、民主听证、民主咨询、民主评议等民主协商制度,为社区协商提供制度保障。探索四议两公开、联席会议、议事会、一事一议等民主决策新形式,规范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程序。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的途径。拓展以小区、楼栋和院落为单元的社区居民协商自治模式,不断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

4. 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一是扩大社区服务有效供给。优化社区服务供给模式,加大对社会企业、社工组织等机构提供社区服务的支持力度,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着力推进基层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智慧化品质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二是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后备库和社区干部考试选拔制度,进一步完善在优秀村社区干部中招录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制度,加大干部队伍培训力度。三是推进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相关环节和领域的交互和融合,推进智慧社区一体化管理服务平台应用,利用当前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技术优势,有效支撑区、街道、社区治理体系与居民服务数据的联通,提升社区治理工作成效。推进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实行村(社区)数据综合采集,一次采集,多方利用,推进建立全市基层治理数据库。

5. 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品牌打造

一是加强社区(村)治理规范化建设,形成沙坪坝区基层社区社会治理建设指导规范,探索形成沙坪坝区全域社区(村)治理规范化制度体系,明确社区治理评价标准,突出社区特色,因地制宜创建社会治理品牌。二是借助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协同社会力量治理、完善公众参与体制、发挥自治强基作用,深化枫桥经验重庆实践十项行动,推动社区治理的精准化,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以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品牌社区能人坊和顺茶馆的治理经验为着力点,挖掘社区品牌潜力,梳理社区治理特色经验,推动社区治理品牌建设从单一社区品牌向区域性社区治理品牌、全区整体治理品牌建转变。打造“一区三带”的基层社区治理示范带,按照点-线-面路径形成区域性的特色社区治理品牌和东(土主)中(中梁山)西(磁器口)三个基层治理品牌示范带。

6. 深入推进区划地名管理与发展

一是加强行政区划管理,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合理划分沙坪坝镇街,以区划调整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落实镇街勘界成果转化,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和界桩管护,深化平安边界线创建,积极探索边界文化建设。二是利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做好历史地名保护工作,加强保护、传承优秀历史地名,组织编纂市、区两级标准地名图、录、典、志,打造地名文化精品,应用新媒体、新技术,讲好地名故事,加强地名文化的科普宣传。三是持续强化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避免新增非标准地名,加强新规划区域和大面积旧城改造区域地名规划,健全互联网+”政务服务机制,规范地名命名报批程序。

专栏五 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提升工程

1. 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质达标工程:到2025年,全区超过80%的村(社区)达到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对办公用房面积800㎡以下、办公用房分散、位置不合理的村(社区)进行改造升级。

2. 社区服务智慧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加强社区治理,提升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推进村(社区)数据资源建设。

3. 社区治理品牌打造工程:打造“一区三带”的基层社区治理示范带,按照点-线-面路径形成区域性的特色社区治理品牌和东(土主)中(中梁山)西(磁器口)三个基层治理品牌示范带。

(六)建立健全现代社会组织发展体系

加快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优质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社会工作品牌,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大力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切实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与党建“六个同步”,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探索建立社社共建、党社共建、属地共建“三大共建”机制,推动党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相结合。二是加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培养社会组织专职党务工作者,创新党员培养机制,提升党员综合服务能力,以流动党员信息数据库、健全党员基础档案等方式加强社会组织流动党员管理。三是开展党建特色品牌创建活动,鼓励各党支部创建党建服务群众、服务人才、服务基层等特色品牌,形成“党建项目”品牌效应。四是打造党建“阵地联盟”,探索采取单独设立、与行政办公场所合建合用、与社区党员之家共建共享等方式,强化社会组织党建活动场所保障。

2. 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持续深入推进社会组织放管服改革,优化流程,缩短时限,加快社会组织登记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二是做好行业协会商会脱钩改革后续工作,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管理,规范镇街商会登记管理。三是坚持引导发展和严格管理并重,制定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标准,研究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强化综合监管,持续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维护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秩序。

3. 加快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一是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机制,规范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发挥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提高治理效能。二是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按照常住居民人数和类型核定社会公共服务购买资金,并将其列入街镇和部门财政预算,形成常态化机制,帮助社会组织有效链接资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三是建设沙坪坝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创新中心,镇(街)社会工作站、村(社区)社会工作室,通过政策扶持孵化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社工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

4. 打造有影响力的社会工作品牌

进一步提升镇街社工服务能力,打造你在哪里、来我这里、你还有我、文明我行系列社工品牌,在老年人、儿童、低保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民政服务对象和婚俗改革、社会救助等民政服务领域开展一批务实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形成覆盖基层民政领域的专业服务体系。重点打造建成一批示范性社会工作岗位,培育扶持一批扎根基层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带动实施一批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探索形成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特色品牌。

5. 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

一是加强社工岗位开发,推动社工职业化、常态化发展,在机关、事业单位、城乡社区设立专业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服务。二是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育计划,进一步壮大社会工作人才。积极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十四五”末社区工作者社工证持有率达到90%。提升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数量,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以社会工作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以专业化为导向,在服务内容上突出服务对象的需求满足,在服务对象突出专业技巧和专业方法的运用。四是在大力培育社工机构的同时进行规范管理,培育社工机构的内部治理能力和专业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强对运营机构的管理和财务过程的监管,保障社工的合法权益和机构的非营利性。

6. 加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大力支持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社工社会组织培育志愿性质的社区社会组织,扩大志愿服务主体,提升社区志愿者参与意识,广泛建立志愿服务站点,推动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二是大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构建养老助残、生态环保、禁毒戒毒、应急救援、助医助学等重点领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三是完善和健全志愿服务者管理机制,建立志愿积分激励机制,进行沙坪坝区民政志愿服务试点,开展志愿注册、志愿积分、积分兑换、服务申请、服务接受等,鼓励沙坪坝区的居民注册成为志愿者,探索志愿服务信息与社会信用信息对接,对优秀志愿者实施联合激励。四是加强志愿服务规范指引,打造民政领域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专栏六 社区组织与社会工作提升工程

1.社会工作品牌打造工程:打造“你在哪里、来我这里、你还有我、文明我行”系列社工品牌,形成覆盖老年人、儿童、低保人员、精神障碍患者等民政服务对象和婚俗改革、社会救助等民政服务领域的系列社会工作服务项目。

2.社工人才提升工程:到2025年,社区工作者社工证持有率达到90%。

(七)提质升级,优化社会事务服务工作

全面提升社会事务管理能力,坚持便民、利民、惠民,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婚姻领域服务水平,推进殡葬服务普惠均等、节地生态安葬。

1. 提升婚姻领域服务水平

一是严格依法依规办理婚姻登记。确保婚姻登记无违法、无错漏。强化对婚姻登记严重失信当事人的信用约束和联合惩戒。二是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保证婚姻登记基础服务质量。三是优化登记服务。实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全市通办2025实施率达100%推进互联网+婚姻服务,实现婚姻登记工作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慧化。。积极推广预约服务,更新完善《办事指南》。强化服务意识,用温馨专业的服务打造温情婚姻登记服务品牌。推广结婚登记颁证仪式。四是深化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创新推进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婚姻领域服务人才的作用,提高婚前指导、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和离婚辅导专业性和有效性。。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积极培育最美家庭。联合宣传部、妇联等部门共同营造和谐、健康的婚姻文化氛围。五是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加强婚姻登记场所文化建设,增加优秀婚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倡导和推广体现优秀中华文化的传统婚礼,倡导和支持集体婚礼、纪念婚礼和慈善婚礼,引导树立低碳、文明、节俭的婚礼新风尚。开展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庄、进校园、进企业活动。

2. 推进殡葬深化改革

一是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青润陵园建设,完善立项、用地手续,提升陵园配套服务功能,扩大服务承载力,提升服务品质。实施青木殡仪馆改扩建项目,提升青木殡仪馆服务质量和体量,满足沙坪坝区西部城区、九龙坡、北碚、璧山、高新区等周边区治丧群众现实需求。新建沙坪坝区东部殡仪服务中心,满足100余万群众的殡葬刚性需求,提升沙坪坝区东部人口聚集区殡葬设施服务效能。改扩建覃家岗金竹山骨灰存放室等农村公益性墓地。指导镇街规范设置便民殡葬服务点。

二是加强殡葬管理与服务。强化区、街镇、社区三级殡葬管理力量,整治突出问题,推进移风易俗。推进全区殡葬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与全市殡葬管理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加强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和供给,坚持火葬殡仪馆由政府举办和管理,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坚持政府投资,实行定价管理,确保公益属性,努力实现殡葬基本服务均等化。推进惠民殡葬,落实火化、生态安葬奖补政策,进一步加强节地生态安葬救助保障,适当拓宽惠民殡葬政策覆盖面,免除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丧葬服务费用。全区火化率稳固保持100%。强化公墓维护管理费使用情况的监管。2025年底,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覆盖全体城乡居民,基本形成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殡葬公共服务网络。

三是大力倡导文明治丧。加强宣传引导,发挥社工力量,引导广大群众文明治丧。破除重殓厚葬、入土为安、盲目攀比、愚昧低俗等丧葬陋习,坚决抵制大操大办和迷信低俗活动,大力弘扬先进殡葬文化,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尚。

专栏六 殡葬服务提升工程

1. 青润陵园续建工程:继续推进青润陵园建设,完善立项、用地手续,提升陵园配套服务功能,扩大服务承载力,提升服务品质。

2.青木殡仪馆改扩建工程:提升其服务质量和体量,满足沙坪坝区西部城区、九龙坡、北碚、璧山、高新区等周边区治丧群众现实需求。

3. 沙坪坝区东部殡仪服务中心新建工程:解决辖区东部地区群众“无处停放”的问题。项目初步选址在沙坪坝区井口村四合社,项目建设用地面积7613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初步规划修建治丧守灵厅21个,功能布局有治丧区、骨灰楼、公共餐饮区、住宿区、服务楼、地下库及设备用房,满足100余万群众的殡葬刚性需求,解决沙坪坝区东部人口聚集而殡葬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4. 覃家岗金竹山骨灰存放室扩建工程:建设农村公益性墓地。

(八)加强现代民政能力建设

以标准化推动制度化、规范化,夯实民政事业发展的基础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民政业务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民政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实现统筹整合、信息共享、精细管理、延伸服务

1. 强化标准化建设

加强与相关企业及专业技术组织合作,及时总结沙坪坝区民政事业与民政产业发展的经验,研究民政工作领域具有重复发生特征的各类事项及其规律,通过制定工作流程、行为规范、方法手段等技术性标准,构建具有沙区特色的地方民政标准体系,加强民政标准宣传贯彻,完善标准化管理机制和工作保障,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提升标准服务支撑能力,以标准化推动沙区民政事业制度化、规范化,夯实民政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产业等涉及基本民生服务能力低成本高质量快速发展之路。

2.建设民政全业务的智慧型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加强智慧型民政建设,实现民政工作数字化转型。探索建设覆盖民政全业务的智慧型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民政业务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一体化。依托智慧城市及数字政府建设,借助民政管理服务平台等,建立健全涵盖基本社会保障与民生、城乡社区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民政业务全覆盖的智慧民政体系与综合服务信息系统,为民政业务赋值提效,缩短办事流程,推进民政办事秒批,业务在线办理,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民生服务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平台与公安、卫计、人社等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支持在线受理、办理、反馈以及并联审批、协同办理等应用。加强民政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建立综合民政基础数据库,探索基于云计算的民政大数据运用,促进数据跨界共享,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深度利用,不断增强便民服务和辅助决策能力,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养老互助服务等涉及基本民生的现代服务业经营主体提供信息化支撑与保障。

专栏七 民政现代化能力提升工程

1.全业务的智慧型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借助民政管理服务平台等,建立健全涵盖基本社会保障与民生、城乡社区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体系等民政业务全覆盖的智慧民政体系与综合服务信息系统。推动平台与公安、卫计、人社等部门数据资源共享,支持在线受理、办理、反馈以及并联审批、协同办理等应用。

2. 精准决策管理大数据系统。建立综合民政基础数据库,以数据为总线,构建数据全流通体系,有效积累数据,探索基于云计算的民政大数据运用,促进数据跨界共享,促进政务信息资源深度利用,增强便民服务和辅助决策能力。

(九)防范化解民政领域重大风险

1. 建立风险防范化解工作领导机制

强化防重于治的理念,制定和完善沙坪坝区民政风险预防和处置预案措施。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强化内部管理,完善工作流程。建立健全风险点排查制度,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和化解工作预案。完善风险隐患排查报告制度,强化民政服务机构重点事项隐患排查。建立开展矛盾纠纷控增量减存量防变量行动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加强民政舆情监测,完善关键信息收集和研判机制,及时高效处置有关舆情。健全和完善部门协同联动和民政系统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持续完善风险防范化解的长效机制,不断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风险。

2. 完善民政应急管理体系

聚焦民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短板,围绕民政领域公共卫生事件、消防安全、重大集访、重大舆情等风险,完善应急处置指挥体系,修订和完善民政领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范应急管理和处置程序,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民政体系党的组织建设,着力提升民政体系党的领导力。配齐配强民政局党委队伍,加强社会组织行业党委的政治领导及业务指导,创新与区内各街镇党工委的工作联系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强化对村社党支部及委员会开展民政工作的业务指导,增强民政工作体系内信息沟通及时性,提升民政工作效能。二是在区层面建立健全民政系统与相关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之间的统筹协调,注重多元规划之间的衔接配合,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协同服务的新机制。三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社会主体的力量,通过完善市场机制、社会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加强民政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合作,推动救助、养老、社区和社会组织等各项工作均衡发展,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法治建设

一是坚持用法治精神引领民政事业发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民政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二是开展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工作、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立法研究,为工作推进提供法制保障。三是进一步完善涉及民政工作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工作流程,完善执法制度,加强执法力量,建立有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四是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民政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在宣传全民守法中发挥作用。

(三)强化资金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向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完善民政经费投入机制,确保各项民政事业改革发展,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保障标准增长的发放。二是加强民政事业经费支出的预算管理,强化项目评审、绩效评价等监督检查机制,提高经费支出的效率和绩效。三是加强公共财政预算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监管,提高民政资金投入使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强化民政基础设施设备保障

一是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相关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改进基础设施利用方式方法,提升现有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率,增强民政服务便捷性和满意度。二是根据沙区常住人口特征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建立面向老年人、困难群众、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以信息无障碍工程为主的无障碍化改造工程。

(五)强化人员及组织队伍保障

一是紧抓“关键少数”锻炼与培养,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和廉政教育,着力提升干部队伍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政治素质,强力推动干部队伍转变作风,放下身段,深入服务基层,在攻坚克难中历练队伍,在服务民生中转变作风,在急难险重中强化能力,提升民政服务能力。二是着力引进和培养符合现代民政工作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构建符沙坪坝区现代民政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体系。大力引进学术品德好、专业素质高、服务能力强、团队结构优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民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教育培训,完善培养体系,提高民政工作人才职业化专业化能力。三是加强民政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有效履行民政综合执法监督职能,全面规范民政领域管理秩序,全面提高民政工作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