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沙坪坝区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规划(征求意见稿)
发布日期:2020-12-16 字体:【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评价  

十三五”期间(2016年至2020年),沙坪坝区紧紧围绕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目标定位,对接重庆“国际大都市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凝心聚力,积极作为,着力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增加旅游供给,扩大旅游消费,打响“天地歌乐·人文沙磁”旅游品牌,旅游业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工作格局全面拓展,整个行业行动起来,文化旅游优势日益突显,产业地位明显提升,文化旅游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

   十四五”是承前启后、融合发展、创新引领的五年。沙坪坝区 “十四五”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在文化旅游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总结“十三五”成果与问题,认清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特征,统筹谋划文化旅游发展新思路,为未来5年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可操作的发展路径与目标。

一、“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时期,沙坪坝区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积极推动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旅游服务品质和文化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文旅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十三五”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一是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6.1%2019年年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143.5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2019年达到43.80亿元,占GDP比重4.66%。旅游市场稳定拓展。2019年全区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800.79万人,年均增长5.3%。随着旅游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的贡献,旅游业在沙坪坝区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将逐步成为沙坪坝区的支柱产业。  

二是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树立了天地歌乐·人文沙磁的旅游品牌形象,持续在网络与主流媒体等多个频道推出旅游广告,扩大“天地歌乐·人文沙磁”在海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9年全区A级旅游景区7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达到4个,国家3A级景区达到3个。  

三是重点项目完成较好。2016年建设完成“重庆国际创客港”(S1938创意产业园)园区平台,编制完成《沙坪坝区文化委员会行政审批(备案)办事指南(初稿)》;区博物馆、磁器口后街公园建成,沙磁巷获评“新重庆十大文旅地标”;2017-2018年共建24小时免费城市书屋4个;2018年建设完成C97文创园展示区、沙坪坝站和重庆西站,培育了虎峰山界外、居上人家、远山有窑等10家民宿成为网红民宿;2019年新建224小时自动图书馆,“重庆西站旅游集散中心”正式获批,曾家镇虎峰山村入选首批全国旅游乡村示范点,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建成并开馆,初步构建形成“东部都市游、中部生态游、西部科创游、乡村体验游”的全域旅游新格局。编制完成歌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启动磁器口片区5A级景区创建工作。  

四是产业带动效益明显。“十三五”期间,沙坪坝区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就业岗位增多,农民综合收入提升明显。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生态保护、促进精准脱贫、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化传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地理区位奠定发展基础

沙坪坝区隶属于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主城中心区的西部,地跨东经106°14′-106°31′,北纬29°27-29°46′。东隔嘉陵江与江北区、渝北区相望,东南紧邻渝中区,南接九龙坡区,西依缙云山与壁山区毗邻,北与北碚区相连。沙坪坝区地处成渝双城经济圈腹地,是成都重庆双城联动的重要节点,是重庆主城向西辐射的桥头堡,随着区域联动的进一步加强,沙坪坝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将进一步加强。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对沙坪坝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交通动线取得有效突破

沙坪坝区位于中国中西部骨干交通网络节点的组成区域,是重庆主城中心区西部交通门户枢纽。绕城高速、襄渝铁路及渝黔铁路贯穿全境,现有沙坪坝站和重庆西站2 座火车站。在重庆“三环十二射多联线”的路网格局中,“两环””四射”经过沙坪坝区,沙坪坝区形成了“五高、六横、七纵”的路网格局。作为主城中心区的西部交通门户枢纽,沙坪坝区拥有完善的集公路、铁路、轨道及航运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在交通转运、服务配套、旅游度假等设施建设能级上优势条件明显。

(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山为脊,水为脉,两山一江一河一溪两平坝”。沙坪坝区的自然资源丰厚,缙云山脉及中梁山脉支撑起沙坪坝区山水格局的骨架,将沙坪坝区划分为东西两平坝。沙坪坝区依偎在嘉陵江之畔,梁滩河南北纵向穿城而过,清水溪向东汇入嘉陵江,众多分支水系形成丰富的水系网络,“江河溪”多级水系为沙坪坝区提供了磅礴的江水之景和蜿蜒小溪的自然之美。优越的山水本底为沙坪坝区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舒适宜人的文旅环境,沙坪坝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优越的品质条件。

沙磁文化、红岩精神、统战文化、校园文化、巴渝文化”在沙坪坝区深深扎根,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沙坪坝区以磁器口为代表的巴渝民居群,是重庆巴渝文化的重要代表;统战时期大量历史的遗迹,一大批名人故居、历史名校、军工企业等使得沙坪坝区成为沙磁文化和统战文化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白公馆、渣滓洞、红岩魂呈列馆等红色旅游资源,使得沙坪坝区成为重庆红岩精神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南开中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及高中,使得沙坪坝区成为重庆校园文化的重要集聚地和优秀人才的输出地。除此之外,还有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工厂旧址,如川仪十六厂旧址、重庆庆炮校旧址等(虎溪电机厂)。沙坪坝区丰富的文化资源类型为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发展路径,进而使上平坝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着显著的文化底蕴优势。

(五)产业基础支撑快速发展

沙坪坝区不断推进文旅产业发展,全力保障、全面推进融创文旅城、C97文创公园等一批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助推沙磁文化产业园、国际创客港S1938等园区建设;建设文旅融合智慧平台;充分运用新兴媒体、大数据和创意策划创新宣传营销方式,宣传、开发和培育市场;启动全国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推广项目试点工程和“沙坪坝文旅云”建设等。沙坪坝区“十三五”期间推进发展的文旅产业是具有前瞻性的,为接下来的五年计划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加快了“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

二、“十四五”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文旅资源价值挖掘有待深化      

沙磁文化、红岩精神、统战文化、校园文化、巴渝文化”在沙坪坝区已深深扎根,形成了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格局。沙坪坝具有以磁器口为代表的巴渝民居群,是重庆巴渝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统战时期大量历史的遗迹,一大批名人故居、历史名校、军工企业等,是沙磁文化和统战文化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包括白公馆、渣滓洞、红岩魂呈列馆在内的红色旅游资源,是重庆红岩精神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具有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南开中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及高中,是重庆校园文化的重要集聚地。除此之外,还有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工厂旧址,如川仪十六厂旧址、重庆庆炮校旧址等(虎溪电机厂),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巴蜀文化、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尚未得到有效的挖掘,文化名人、文化物标、文化成果、文化产业等没有呈现出来,缺乏应有的文化密度、文化高度和文化深度。

(二)文旅产业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文旅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不优,东中西发展不协调。东部片区品文旅产业相对集中,城市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权属交织、空间碎化,城市功能有机更新缓慢,产业升级发展的空间受限;西部片区腾挪空间小、集聚度不高,功能与空间统筹不足,物流用地效益低,口岸功能不完善,口岸经济发展较缓慢。中部片区生态休闲功能潜能释放不足,山上山下联动发展不够。同时,东中西互联互通串联发展不足。  

(三)文旅人才成长体系有待健全

文化旅游人才管理体制机制、运营模式有待健全和优化。沙坪坝在全市乃至全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大区、教育名区,其丰厚的教育资源促使沙坪坝区培育了大量的文旅人才,但是“高校、企业、政府”三者在文化旅游发展方面的合作力度不足,缺乏文化旅游人才参与到沙坪坝区文化旅游建设的渠道和政策的指引,形成了沙坪坝区培育的大量文旅人才对外输送的不良现状,进而导致沙坪坝区的文旅人才的驻留及引进不足。

三、“十四五”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一带一路”倡议凸显沙坪坝区枢纽地位

重庆是实现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上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沙坪坝区作为重庆主城区和渝东北、渝东南地区通往渝西地区的面要通道所在地,随着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重庆西站及沙坪坝站的建设完善,沙坪坝区已经成为“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始发站、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重庆“一带一路”的现代服务产业园。

(二)“长江经济带”助推区域文旅合作

重庆位于长江承上启下的“咽喉”部位,是长江上游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作为长江上游主要支流的嘉陵江在沙坪坝区的水域航道里程约有17公里,是重庆体现“上游担当”、“上游责任”和“上游精神”中的中流砥柱。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激发文旅发展活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实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坪坝作为主城中心城区向西对接成都的桥头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承载地,将在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平台搭建、开放通道等方面拥有建设先机,沙坪坝将迎来重大建设机遇。

(四)5G时代为智慧文旅赋能  

5G时代是万物联网的时代,行业的渗透对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了数据的开放性,5G网络实现的终端连接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各行各业产生的数据量规模性增长,数据类型更加丰富,各行业的数据更加充实,在旅游业中,尤其是在景区游览、酒店服务和公共服务方面会有更广泛的应用,若抢先获得先进技术的助力,智慧文旅势必会迎来巨大革新。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系列重要论述精神。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围绕重庆“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定位目标,焕风采、提品质,以“两江四岸”为发展主轴,打好沙坪坝区山水韵味、人文气质、温泉康养、乡村“漫”游、“科创活力”五张特色牌,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坚守绿色本底、智创教育高地、共振人文磁场、拥抱开放热土”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构建五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更高站位和标准加强文旅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文旅产业的改革,充分发挥本体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优势,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统筹推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引导。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产业规模化、个性化、体系化发展。发挥党和政府在文旅产业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文旅产业发展工作格局。

(二)坚持市场主体。尊重优胜劣汰市场法则,建立开放包容、公平有序的市场建设环境。通过市场主体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文旅产业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坚持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与事业双轮驱动,相互协同、相互补充、相互依托,可持续发展。在产业中解决事业的问题,在解决事业问题中来促进产业发展。

(四)坚持融合发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着力推进文、体、旅的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着力冲破资源瓶颈,从源头激发原创,从终端激发消费,以创意、创新孵化文化旅游产品、商品,并引领构建完善的产业链。

(五)坚持特色发展。挖掘富有沙坪坝区特色的文化旅游要素,坚持差异化发展道路,用高品质的特色文化和旅游影响市内外、国内外。

(六)坚持法制治理。健全文旅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落实文旅产业发展载体的属地管理要求和地方各级政府主体责任,提升全社会产业发展共识和管理法治意识。

(七)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保护优先、合理有序开发,防治破坏生态环境及盲目开发的理念,结合沙坪坝区实际发展现状,注重文旅产品、文旅服务配套与项目的合理化特色化打造,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1.总体定位

中国沙磁歌乐全景山水文旅目的地

以最具重庆都市文化观览的地理标志歌乐山及嘉陵江为牵引,以最具重庆海内外影响力的红色基因为核心地域文化根基,以重庆中心城区最优越的“两山一江”绿色生态本地为山水格局,突出西部教育高地科学之城的创新功能,加快提升聚集国际交往整体发展能级,将文化和旅游作为战略行支柱产业,打造以人文积淀为灵魂,山水格局为支撑,都市旅游为核心的海内外知名特色都市旅游目的地,唱响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旋律。

2.文化旅游总体形象及品牌

1)主打品牌

充分挖掘沙坪坝区资源优势与文化特色,紧跟国家政策导向及产业发展趋势, 塑造旅游形象主品牌:

天地歌乐·人文沙磁”

天地歌乐:书写天地浩荡、歌乐忠魂、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华章;

人文沙磁:彰显人文科教、沙磁情怀、学养深厚的地域文化气质。

2)品牌体系

红色基因、绿色本底、教育高地、人文磁场、开放热土

(二)指标目标

1.经济指标

十四五”期间,全区GDP总量达1400亿元,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27.72 亿元,年旅游接待人数4538.34万人次,年旅游增加值达84 亿元,年旅游增加值占年GDP 比重达6%,人均旅游消费突破500元。

2.景区景点示范点  

沙坪坝全区力争十四五”期间建成5A 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5个;建成市级全域旅游示范镇/街道2个,建成市级全域旅游示范村/社区2个,建成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社区5个。  

四、发展战略

(一)贯穿一条主线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主线。以文旅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一是提高融合质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二是扩大融合范围。在文旅高质量融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生态、农业、商业、教育、医养、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融合,优化产品供给,丰富业态构成,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三是创新融合模式。发挥新载体的整合作用,如特色小镇、主题公园、文化景区、特色街区等,将其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落脚点和展示点。发挥新手段的促进作用,如文化演艺、节庆活动、文创开发、体育竞赛、科技加持等,将其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发挥新渠道的引领作用,如影视、传媒、互联网等,制造热点话题,引导市场消费,将其作为扩大品牌影响力,变线上关注为线下流量的创新手段。

(二)理清两大关系

以文化为核心引领。沙坪坝区沙磁文化、红岩精神、巴渝文化在全球范围具有唯一性,早已形成文化IP,具有世界影响力,是沙坪坝区最具竞争力的特色吸引物。文化的核心引领作用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文化的阐释与演绎,与市场群体建立起情感共鸣,成为沙坪坝区持续引流的源泉。二是通过文化的挖掘与表现,提升景城内涵,展现地方特色,打造高品质文旅及城市产品。三是通过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文创产业为支撑,开发有趣味、有创意、有互动、有消费的文创产品,助力文旅产业经济的发展。

以旅游为驱动手段。通过旅游目的地建设、基础与服务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旅游服务等方式,吸引游客前来、便利游客出行、满足游客需求,打破市场地域局限,增强区域消费活力。在市场消费与需求双向驱动下,促进地方产业产品的再投资、再创造、再升级,实现文旅发展良性循环。

(三)实施两条路径

存量提升路径——存量资源提质增效,优化产品供给。对现有文旅设施及旅游产品进行提档升级;对现有土地、交通等资源要素进行价值提升;对现有产业结构、产业融合模式、产业业态进行优化。

增量拓展路径——积极切入增量市场,助推产业升级。一是文创产业增量切入,对特色文化进行产业化升级和创新性转化,开发文创商品体系,促进消费升级。二是大健康产业增量切入,立足文旅优势,整合医养护资源,构建新兴产业发展集群。

五、发展途径

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全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五大品牌示范为抓手,强化沙坪坝区“天地歌乐·人文沙磁”品牌形象。整合全区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化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创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保障,着力构建沙坪坝文化旅游新局面,持续推进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健康发展,并树立全国文化和旅游发展标杆。


第三章 发展布局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是社会经济发展从旧常态跃迁到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机遇期,要打破城乡二极化的格局,要突破地理空间格局和行政区划的界限,以城镇社会经济、交通等优势带动乡村发展,实现区域均衡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十四五”期间,以“文化旅游+”为主线,构建“东部都市游、中部生态游、西部科创游、乡村体验游”的文化旅游发展总体格局,按照“东中西一体、产城景融合”的思路,形成“一城三区三带”的空间结构,以旅游带动优化城乡产业业态,拉动各区域社会经济均衡化发展。

一、构建文旅融合大平台,提质一“城”  

功能定位:都市观光、文化体验、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旅游集散  

总体思路:深刻认识和把握“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的战略机遇,围绕“传承巴渝历史文脉的文化名城,彰显重庆山水魅力的美丽都市”的功能定位,突出城市建设提质增效,统筹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全面整合文旅资源特色和人文文化底蕴,以构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平台为目标,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配套。

(一)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集散功能  

打造依托沙坪坝站和重庆西站的两大旅游集散中心,提升和完善旅游咨询服务、旅游直通车、旅游地接、客运枢纽、旅游交易和旅游促销等主要功能,充分发挥好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交通优势和旅游营销优势;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市政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空间管控,提升城市文化旅游服务功能。

(二)推进“快旅漫游”体系建设  

打通“主动脉”,畅通“最末梢”。立足“空铁水公”无缝衔接、景区景点处处畅达,依托“四通八达、内场外联,景城相通、景景相连”的交通网络体系,完善城市旅游交通设施和配套,优化旅游交通服务,做好快进快出的旅游交通网络与区内车站、集散中心、景区无缝接驳;立足“畅心通达、怡心漫行、留心驻足、欢心迈步”,发挥好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和人才优势,因地制宜打造旅游风景道,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旅游村寨等为节点,强化道路环境美化提升,突出文旅产品供给的特色和品质。  

(三)提质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品质

着力提升城市绿色生态品质,推进城市景观质量提档升级,以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丰富提升城市气质;整合提质城市旅游六要素的立体化服务,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品质城市建设,全面营造城旅融合的空间布局和形态;立足大众旅游消费特征,面向全域旅游发展需求,深入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升文旅资源开发、产品建设和服务管理水平,持续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唱响“天地歌乐·人文沙磁”品牌形象,培育和打造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数字文旅体验项目、文化演艺产品和文化创意旅游商品,丰富文旅消费业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推进文旅要素全面发展,做强三“片”  

(一)都市文化体验区  

1.功能定位

都市休闲、文化创意、文化体验、教育研学、文创孵化

2.总体思路

以都市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依托,充分挖掘沙磁文化、巴渝文化、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打造东部城区都市休闲观光、文化体验、教育研学和温泉养生多业态共同发展的文化体验区。重点打造以三峡广场商圈为核心的都市休闲游和都市文化体验游,着重凸显山城魅力和巴渝传统文化;凸显沙磁文化,注重地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打造以磁器口古镇为核心,联动沙磁文化产业园、沙磁巷、磁器口后街、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为主线的沙磁文化体验游;围绕红渣白联线,挖掘红色文化、凸显红色记忆、传承红岩革命精神,实现红色文化旅游的创新突破;以井口-双碑片区为核心,围绕重庆特钢厂、S1938创客港等项目挖掘和凸显工业文化底蕴,发展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工业旅游于一体的智慧创意基地。

3.区域指引

井口-双碑-石井坡沿线。聚焦城市品质提升、补齐功能短板,依托工业历史遗存、滨水景观等自然人文优势,打造成“两江四岸”提档升级的先行标杆,围绕重庆特钢厂文创综合体、井口旧址文化体验区、重庆地质学校旧址等项目,布局智能工坊、创客空间、文创设计等功能,打造集滨江休闲、科技创新、智能建造、数字创意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示范区

(二)产城融合示范区

1.功能定位

文创产品孵化基地、文创产品生产、智慧工业旅游、乡村休闲娱乐、现代农业观光体验。

2.总体思路

依托青木关镇、回龙坝镇、土主镇、凤凰镇片区工业基础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舒适的农耕生活节奏,依托重庆国际物流园区及工业组团片区的物流优势和工业基础,围绕沙坪坝区沙磁文化、红色文化、巴渝文化、校园文化、工业文化,创新开展文化旅游产品、文创产品开发与生产和智慧工业旅游、数字文旅产业,打造成为重庆市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示范基地;依托梁滩河及其沿线乡村资源,完成乡村改造提升工程,提升乡村田园景观品质,恢复传统民俗风情,开展现代农事农业观光体验活动、乡村休闲娱乐旅游活动,打造产城景一体、山水林共生、业游居相宜的示范带。

3.区域指引

青木关镇。依托缙云山脉与梁滩河景观风貌,以青木湖为核心,深挖“战关、孝关、情关”的“三关”文化及区域传统工业区,探索小镇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重点围绕重庆文创产品开发生产基地、缙云·青木风情区、青木关特色老街、四川仪表厂旧址等项目,打造集会展、观光、文创为一体的工业文创小镇新标杆  

回龙坝镇。依托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及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及兴隆场编组站、永辉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纺织工业文化等工业及物流产业资源,结合农业生态旅游接待配套,重点围绕红岭溪谷休闲生态农业园、彩月农业休闲观光园、彩云乡村、五云山寨、智慧物流体验园等项目,以“打造形态、拓展园区、延伸链条、提升档次”的思路,构建“观光、考察、学习、研学、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工业物流智慧文旅小镇  

土主街道。依托梁滩河畔的生态风貌和重庆融创文旅城等都市文旅核心,重点围绕重庆融创文旅城、梁滩河水乡记忆湿地公园、沙坪坝抗战名人旧居等项目,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都市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创新高地  

凤凰镇。依托凤凰花海农创田园综合体、白鹭都市生态农业园、龙头山景区等核心景区景点,强化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主题旅游活动,融合新奇、刺激、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培育沙坪坝区重要的休闲农业旅游品牌,构建现代田园农业旅游新模式,打造沙坪坝区现代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

(三)智慧科教展示区

1.功能定位

人才孵化、教育研学、校园修学体验、产学研示范基地、科创展示与体验

2.总体思路

依托沙坪坝区拥有深厚底蕴的科教资源,引爆“教育”和“科创”两大品牌优势,凝聚科教核心吸引力,充分借助西部高校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将人才强区战略作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支撑战略,以人才“兴文强旅”,发挥高校教育、医疗、艺术资源,建设一批可参与、可体验、有价值的高品质旅游区,将沙坪坝区科教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智慧科教文化旅游区成为沙坪坝区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的新引擎。

3.区域指引  

曾家镇。通过交通串联旅游资源,加强限制农房改建特色民宿力度,重点围绕虎峰山生态旅游区、莲花湖旅游度假区、都市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积极构建“登虎峰古道、上嫣红桃花、观湖光山色、住山隐民宿、品珍稀林果”的特色旅游格局,打造以虎峰山、莲花湖为核心的乡村旅居目的地

丰文街道。立足“民丰物阜,通文达利”的发展定位和理念,准确把握丰文街道乡村休闲、传统农事生活中的文化遗迹、乡村建筑及其文化底蕴,突出扎染、陶艺、茶艺等体验性文旅项目,构建以文化创意手工体验、乡村农居生活和乡村休闲为主题的特色文旅单元,重点围绕萤火谷文创农场、远山·有窑、远山有邀·缙泉烧等项目打造沙坪坝区传统乡村技艺发展示范村

三、升级城乡文旅休闲业态,打造三“带”

(一)嘉陵江都市生活旅游带

1.功能定位

滨江休闲娱乐、都市观光游览、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2.总体思路

以“提升滨江颜值,打造立体城市的景观带;开放公共空间,打造便捷共享的游憩带;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人文荟萃的风貌带”为指导,加快推进“清水绿岸”工程,整治提升嘉陵江滨江路环境风貌,依托特钢厂文创综合体、井口旧址文化体验区、S1938创客港等优质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滨江带与周边社区、园区、校区联动发展,实现文创产业与休闲生活的融合发展,塑造集文化创意、文创产品开发、滨江休闲、特色餐饮、漫步健身、都市观光于一体的滨江都市生活旅游带。

(二)歌乐山漫生活文化旅游带

1.功能定位

乡村休闲、山地拓展、文化体验、生态康疗

2.总体思路

依托沙坪坝区两大肺叶之一的歌乐山,围绕歌乐山街道、中梁镇优良的原生态环境、舒适的农耕生活节奏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三大突出优势,促进片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和捆绑升级,围绕乡村休闲、山地拓展、文化体验、生态康疗四大主题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再造原生村落及乡村休闲度假的生活方式;挖掘山洞片区抗战文化,以抗战文化为主线,创新开展山洞抗战遗址群文化观览体验;加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漫”生活服务体系,实现歌乐山漫生活文化旅游带的联动发展。

3.区域指引

中梁镇。凸显中梁山脉中段山清、水秀、林绿的生态特色,围绕海石公园、荷塘悦色、七彩祥耘·开心农场、桑醍蓝莓园、花田筑梦、太寺垭森林公园、中颐四季养生苑等重点项目,大力发展集乡村度假、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乡村旅游产业,打造重庆市乡镇休闲农业示范镇、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山洞街道。依托抗战文化遗址群、名人旧居、山林资源等,打响“山中岁月、洞见精神,山外光景、洞见未来”主题,对传统风貌区进行外立面风貌改造,挖掘抗战历史文化内涵,彰显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时尚休闲游与抗战文化游,利用山城步道将名人旧址串联成珠,积极融合抗战文化精品旅游路线中,打造以抗战文化为主线的文旅观览体验区。

歌乐山街道。依托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陪都旧址及烈士陵园、渣滓洞等知名旅游景点的影响力,借助临近重庆西站和沙坪坝站便捷的交通优势,赋予歌乐山以时代文化内涵,突出展示歌乐山红色文化底蕴,构建“主城肺叶,红岩源地”的主题形象;利用好“渝州第一氧吧”的品牌定位,大力提升康养旅游产业品质,重点围绕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歌乐山医养健康综合体、天池康养休闲区、龙洞私家园林等项目,将歌乐山街道打造成为红岩文化观览体验、生态康疗度假于一体的文旅融合示范区  

(三)缙云山生态休闲旅游带

1.功能定位

森林探秘、康体健身、乡村度假、生态休闲

2.总体思路

以丰文街道、凤凰镇、青木关镇、虎溪街道及曾家镇的绕城高速以西所在地为控制范围,依托片区优良的生态旅游环境和文创艺术旅游产业,充分发挥出沙坪坝区“两山”的生态优势,形成集森林探秘、康体健身、乡村度假、生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带,重点拓展西部片区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带动规模化、特色化的森林运动、生态休闲和周边村落的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休闲游憩功能带。

四、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聚焦五大主题分区

(一)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统战文化,发扬红色精神

1.区域范围

歌乐山红色景点群、山洞抗战遗址群、沙坪坝抗战名人旧居等及其他相关区域  

2.资源优势

沙坪坝区拥有烈士墓、渣滓洞、白公馆、红岩魂陈列馆、张治中故居、于右任监察院办公处等物质资源;及这些红色景点所承载的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斗争中形成的“红岩”革命精神及抗战文化等非物质文化资源。


3.对口市场  

全国范围内的大众红色旅游、红色研学旅游、政企培训旅行等客群。

4.功能定位

集红色文化展示、会议会展培训、文物遗址活化、森林休闲观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国红岩精神文化教育研学目的地  

5.主打产品

红色景区景点数字化体验。通过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历史文化展现,以VR/AR、裸眼3D投影、红色沉浸空间设计等数字展陈等新兴技术将红岩精神与统战文化的历史根源、时代意义有机而生动地进行逻辑化表现。  

红色文化旅游演艺。积极打造金碧正街《重庆·1949》精品剧目;在各大全域旅游节点组织“红岩”系列文艺常态化演出;鼓励重庆大学开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动及其他高校相关红色演艺走出校园,面向社会大众及旅游大众演出。

红岩精神文化论坛。积极在沙坪坝各大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开展围绕“传承红岩精神”主题演讲论坛,将沙坪坝区“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系列活动扩大到各个文化旅游空间,丰富沙坪坝区整体文化体验内容。


歌乐忠魂主题游线。将歌乐山红色文化和绿色森林交融到一起,在山城肺叶——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放松身心的同时,探访红岩精神发源地,延续红色血脉。

路线:红岩魂广场→红岩魂陈列馆→“11.27”烈士墓园→烈士纪念雕塑碑艺术群→白公馆→渣滓洞→松林坡遗址群→梅园旧址→三百梯→歌乐山国家森林公园。


(二)坚守“绿色本底”——贯彻两山思想,坚持生态创新

1.区域范围

缙云山脉、中梁山脉、梁滩河沿线、生态农业园区及其他相关区域

2.资源优势

沙坪坝区坐拥中梁山脉、缙云山脉两大山系,其中歌乐山森林公园、太寺垭森林公园等森林风貌绿色盎然,生态优美,是良好的康养旅居目的地;七彩祥耘、凤凰花卉园等乡村景观风光优美,景色宜人。

3.对口市场

重庆都市城郊游客、运动游客、康养游客、生态研学游客等客群

4.功能定位  

山城肺叶,双城花冠”都市近郊生态休闲目的地。

5.主打产品

推动康养文旅发展。依托沙坪坝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优良的医疗资源,促进医疗养基础设施的空间整合与管理运营的机制统筹,发展康疗型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山林养生,围绕“医、药、养、食、游”等重点领域,把医养健康产业培育成新的旅游产业增长点,推动旅游与医养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动医疗制度改革,鼓励沙坪坝区优质医疗资源与社会资本结合,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选址积极发展开放性的高端社会化医疗服务;依托沙坪坝区歌乐山、缙云山良好的山林条件和空气资源,推进旅游与中医药融合发展,开发养生养老旅游产品,壮大养生养老旅游产业,加强养生养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医养生态康养基地,围绕沙坪坝区医疗、康养等基础平台,打通政策与制度瓶颈,促进要素的空间整合,构建医疗养产业综合体。

强化农业文旅发展。通过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实现农旅融合。利用农业景观、农村空间和农作体验,吸引游客;通过整合优势产业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拓展农业旅游功能、创优品牌形象等全面提升农业旅游产业。重点依托规模农业种植,结合文化主题创意,打造具有特色吸引力的农田大地艺术景观;结合农事体验与乡村民俗体验,利用闲置集体土地及空间,打造集研学教育、民宿体验、餐饮美食等功能于一体的精品农业体验目的地。

探索生态文旅模式。积极探索研究沙坪坝区构建生态文化生活,引入季像网红农田、“市民农场/林场”、研学自然课堂等自然生态旅游模式的可行性。  

中梁镇生态园集群。依托自然生态水系及周边农业产业化基础,优化生态作物的生产环境;采取“园中园”、“园外园”等模式,打造成“多园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进一步资源整合,捆绑营销,统一经营管理;打造水养、果养、茶养、花养特色农庄或民宿提高服务质量。

密林碧波主题游线。依托沙坪坝区内红岭溪谷休闲生态农业园、萤火谷文创农场、太寺垭森林公园等各大自然景点,构筑一条密林碧波主题游线,推动沙坪坝区生态休闲之旅,探寻绿叶仙踪。  

路线:七彩祥耘开心农场→桑醍蓝莓园→海石公园→中梁镇生态园集群→太寺垭森林公园→红岭溪谷休闲生态农业园→彩月农业休闲观光园→凤凰花海农创田园综合体→远山有窑→萤火谷文创农场。

(三)智创“教育高地”——聆听西南风声,共享沙坪学灯

1.区域范围

沙坪坝都市区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重庆一中、南开中学等文教区域、虎溪大学城及其他相关区域。

2.资源优势

沙坪坝区拥有众多历史文化深厚的高校及中小学及其所承载的相关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文化事件,并形成对全国乃至全世界历史意义重大“沙坪学灯”文化。

3.对口市场

家庭游客、研学游客、修学游客、学术交流游客等客群。

4.功能定位

集历史回顾、校园观光、研学体验、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沙磁文教旅游目的地。

5.主打产品  

大学城研学旅游产品。依托沙坪坝区拥有深厚底蕴的科教资源,建设可参与、可体验、有价值的高品质旅游区。围绕“科教胜地创新之源”为主题定位,将沙坪坝区科教的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使科教旅游区成为沙坪坝区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的新引擎。以虎溪大学城为核心,联动周边设施提升校园旅游的服务功能;利用校园开放日机制,统筹考虑校园的开放时间和项目,形成系列化的旅游体验项目组合。

沙坪学灯”朝圣之路。围绕“高校内迁”历史事件,通过历史重演、事件再现等文化体验展现手段,以及学术会展旅行、修学交流、壮游等旅游形式,提出围绕“沙坪学灯”主题的文旅项目产品体系及跨省文化主题游线概念,并积极争取与现存相关“高校内迁”的学府及机构合作,在文教、学术、文旅等层面进行跨省联动发展。  

沙坪学灯”主题游线。依托沙区各大校园景观,构筑一条沙坪学灯主题游线。将校园文化与旅游结合,展现沙坪坝区教育文化传承,体现生生不息的沙磁记忆,充分突出沙坪坝区的校园之美

路线:重庆大学历史建筑群→重庆沙坪坝小学→南开中学(三中)→重庆一中→重庆树人小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

(四)共振“人文磁场”——述说巴渝轶事,纵情沙磁文化

1.区域范围

沙坪坝都市区-磁器口古镇区域及特钢厂相关区域。

2.资源优势

沙磁文化是以沙坪坝和磁器口古镇为在地特色和核心形象,巴渝传统文化、红色近代文化、校园当代文化等在地交融,所形成的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区域文化。

3.对口市场  

大众游客、文化旅居客、都市休闲游客等客群

4.功能定位

沙磁文化”美好生活体验目的地

5.主打产品

《重庆·1949》主题演艺项目。积极推动磁器口金碧正街《重庆·1949》大型实景红色主题演出项目建设,打造集商演、文博、旅游为一体的高端文化旅游项目。策划包括实景演艺剧院、历史博物馆、沙磁名人堂、大同民乐馆、川剧馆、曲艺馆、青年艺术中心等业态,将建设文旅购物艺术街区、中高端民宿酒店、绿化广场、停车库等配套设施。

沙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承接磁器口古镇旅游的外溢效应,强化点状文创基地的对外开放和彼此空间连接;保证生态通道畅通,结合坡地改造拓展滨江休闲设施空间,形成无障碍连续的步行通道;推动滨江带与内部社区、园区、校区联动发展,实现文创产业与休闲生活的融合;注重滨江带的夜景建设,加强滨江建筑群体立面、轮廓的灯光设计,打造嘉陵江夜游新地带。

特钢厂文创综合体。依托重庆特钢厂厂房旧址改造,加强市场主体与文化活动的引入,打造文化活动的空间舞台;加强与磁器口古镇和石井坡特钢厂家属区的旅游联动,打造滨江旅游项目联盟。  

(五)拥抱“开放热土”——畅享文旅休闲,探索产城融合

1.区域范围

西永街道、土主街道、回龙坝镇、青木关镇等产业聚集区域

2.资源优势

基于大学城、科学城的产业技术支持基础,形成了智慧产业、物流产业、工业历史遗迹群、农业产业汇聚的各类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带及其相关休闲服务基础配套设施。

3.对口市场

都市休闲大众游客、科研产业旅游客群、产业研学客群、高校修学实习旅行客群、会议会展客群、团建客群等。  

4.功能定位

打造集观光、考察、科普、研学、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文产旅融合体验目的地”。

5.主打产品  

工业旧址活化开发。在充分尊重沙坪坝区工业旧址的厂房肌理、工业符号和历史场景的基础上,将部分老旧厂房改建为具有科普教育价值的文化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综合体等,使原有工业遗存具有新的消费及旅游价值。

产业区文旅化升级。融入科技、文化、休闲元素,把封闭的工业区变成开放宜人的旅游区,把标准机械的现代工业生产流程提升为富有情趣的旅游体验过程,把无声的企业博物馆变成企业精神的流动宣传栏。对现有工业/物流企业进行空间改造,划分一定的区域作为游客参观、考察和体验的旅游功能空间;将工业旅游规划的内容提前规划到新建企业的整体布局里,预留旅游功能。

文创产品创意设计。通过整合现有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建筑景观、科技成果、企业发展历史等工业资源,创意包装设计工业旅游产品,打造工业旅游IP,开发创意旅游纪念品,建设旅游商品基地,培育一批集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工业旅游商品团队,吸引人们前来参观游览、体验和消费。  

探索“沙磁智旅”孪生目的地概念。推动全区智慧旅游的发展,以“孪生目的地”概念模式探索坪坝区智慧旅游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通过线上虚拟的“孪生沙坪坝”构建,以文旅“点线面”布局链接的形式,对区域内城市、产业区、生态景区等空间有机而即时地虚拟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孪生沙坪坝”中对城市业态和产业业态的文旅化运营,可以对城市及其产业的发展进行模拟,进而为线下沙坪坝区现实的城市与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为沙坪坝区智慧城市与孪生城市的开发奠定基础。

第四章 文旅发展重点任务

一、五大示范区引领,强化核心品牌形象

(一)全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借助沙坪坝区自身地缘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人才优势,持续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传承巴渝历史文脉的“文化名城”。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文旅发展模式的实效性、培育大型文旅载体、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高文旅服务体系水平,深入推进双城文旅合作,打造为拉动经济发展、助推城乡一体化、促进生态景观化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惠及全民的幸福导向型产业,为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到2025年,基本建成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对成渝双城经济圈有辐射功能的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

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项目实施、平台支撑等方式,推动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多样,健全完善消费设施,合理优化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更加文明和谐,稳步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做强做靓文旅消费品牌,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文化民生,至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区战略支柱型产业,在资源开发和业态丰富、要素融合和整链打造、文化传承和创意设计、品牌培育和产业升级等内容上实现重大跨越,创建成功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  

(三)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围绕全市加快建设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总的目标任务,按照“区域化、特色化”的试点工作构想,依托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传统街区、周边新兴文化旅游业态、商业综合体和烈士墓重点景区,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旅游演艺、文化体验、特色餐饮、时尚购物等夜间旅游经济产业,积极拓展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链,相互激发、相互融合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一批夜间旅游优质项目,推出一批夜间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活动丰富、吸引力强的夜间旅游区域。拟择优遴选三峡广场核心大商圈、磁器口滨江休闲带、融创文旅城、大学城熙街、融汇泉里温泉小镇作为首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区域,到2021年,力争成功创建首批重庆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到2022年,基本形成全区布局合理、富有活力的夜间旅游发展格局。

(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依托沙坪坝区世界级文化和旅游资源,全面推进沙坪坝区景区景点精品化、城乡建设景观化、全域环境生态化、公共服务均衡化进程,突出等级景区建设,推进城乡配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

依托沙坪坝区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途径对全区文物进行保护利用,保护好文化遗存、空间格局、城市风貌、城市肌理、乡村民俗,延续历史文脉,强化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文物活化手段,以文旅融合为突破点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和转型升级。在十四五”规划期内,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保护示范区,为全国文物保护和再利用起到示范作用。

二、“2+4+N”名品项目构建,培育文旅发展新动能

构建“2+4+N”文化和旅游名品体系,通过分层级、分批次建设,推进2大国家级名品创建,4大头部景区建设,N个重点项目升级打造,建成一批特色文化和旅游精品旅游产品,形成“天地歌乐·人文沙磁”旅游品牌的有力支撑,形成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资源高度整合、文化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发力。  

(一)集中力量,打造2大国家级名品  

——歌乐山·磁器口大景区、歌乐山市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歌乐山·磁器口大景区

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巴渝文化、沙磁文化和弘扬红岩精神内涵,依托世界级文化和旅游资源、精品旅游景区磁器口和歌乐山烈士陵园,以做大游客总量、传承文化内涵为目标,着力实施5A级精品景区创建提升计划,聚焦磁器口古镇与歌乐山烈士陵园的优化提升,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健全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充实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力争建成歌乐山·磁器口大景区为国家5A级景区,持续推进磁器口古镇核心区、金碧正街、磁器口后街、磁童路商业街、金碧山巴渝文化公园、凤凰山艺术文化公园、沙磁巷项目建设和改造提升以及以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渣滓洞、梅园、历史碑林及烈士纪念地、中美合作所旧址、戴公祠、戴笠会客室、杨家山秘密囚室、白公馆、山城步道川外老铁路段、红岩魂陈列馆为主体项目的提升,弘扬红岩精神,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做优古镇。

2.歌乐山市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着力开展歌乐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工作,打破沙坪坝区度假区市场空白格局,充分利用山水资源禀赋,深挖人文历史内涵,全力加速推进度假区建设,构建形成以市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主体、多种休闲度假产品为补充的全区旅游度假体系,利用融汇温泉露天博物馆等康养项目,整合山水生态、温泉、有机食品等资源,引进国内外著名医疗机构、寿险资本,规范建设歌乐山度假中心、温泉度假小镇、养生村镇和养生度假综合体,实施营销转型突破,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项目。

(二)把握要点,打造4大头部景区

——重庆融创文旅城国家AAAA景区、沙滨文化创意产业带国家AAA景区、太寺垭森林公园国家AAA景区、莲花湖国家AAA景区

1.重庆融创文旅城国家AAAA景区

增强内部项目的交通联系,优化动静项目的空间组合,提高体验的舒适性,引入电竞产业,积极打造基于体育经济生态圈培育的城市旅游业态,进一步优化室内外游乐、演艺、购物、特色酒店住宿为主体功能,引进全新舞台秀“渝秀剧场”,以重庆码头文化、山城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声光电科技新方式,呈现具有重庆人文特色、展现重庆自然景观的大型舞台秀。构建以融创茂、岛式星级酒店群、渝秀剧场、融创乐园为核心的人文游,开辟都市里的新热土,并适时开展申报国家AAAA级景区工作,持续推进沙坪坝区头部景区建设工程。

2.沙滨文化创意产业带国家AAA景区

持续推进沙滨文化创意产业带内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重庆缝纫机博物馆、S1938创客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电站旧址改造提升,并进行产业带项目联动申报国家AAA级景区,为强化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供给合力。承接磁器口古镇旅游的外溢效应,强化点状文创基地的对外开放和彼此空间连接;在保证生态通道畅通的前提下,可结合坡地改造拓展滨江休闲设施空间,形成无障碍连续的步行通道;推动滨江带与内部社区、园区、校区联动发展,实现文创产业与休闲生活的融合;注重滨江带的夜景建设,加强滨江建筑群体立面、轮廓的灯光设计,利用灯光造景,体现文化内涵及节点标志性,打造嘉陵江夜游新地带;合理利用现有防空洞,打造网红文旅景点。

3.太寺垭森林公园国家AAA景区

优化太寺垭森林公园区的旅游产品构成,增加互动型消费体验项目,引入科考、研学、度假住宿等旅游拓展和服务功能。着力改造提升花木盛景区、环湖风情区、森林体验区三大体验板块,打造以植物观赏与运动休闲为主,集健康养生、科普教育、休闲娱乐、森林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景区。启动申报国家AAA级景区,为沙坪坝区坚守绿色本底注添生态活力。

4.莲花湖旅游度假区国家AAA景区  

以莲花湖生态资源为基础,依托生态旅游扶贫思路,参照伴山里、寺下山隐等网红民宿的思路,对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民自建房进行民宿和康养设施改造;在滨湖地区建设一批生态型企业会务中心和高端休闲场馆;结合用地条件,建设登山与环湖步道,连接各个功能单元,着力提升并打造莲花湖度假区为集会议、培训、休闲、娱乐、度假等功能于一体国家AAA级景区。

(三)谋划全局,推进N大项目建设  

为促进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长效发展、经济增效,实施以“以镇带村”、“以村带户”“以企带商”“示范带头”“集群引领”的战略,引导和推动一批重点乡镇/街道依托文化和旅游优势资源,立足生态和文化本底,以产业发展和民众就业为重点,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品牌,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推出一批文旅重大示范项目;并深化和拓展“全域旅游示范村镇”、“旅游特色乡镇/村”、“文化保护利用示范乡镇/村”等创建工作,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名村、文化名镇名村,产业示范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鼓励本地大型文化旅游企业挂牌上市,扩大沙坪坝区文化输出和旅游效益。

1.提名一批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单位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沙坪坝区拥有众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文物承载着文明与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与时代价值,保护文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锻造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因此需要让文物活起来,系统保护文物本体、历史环境、文化氛围和城市肌理;坚持融合发展,将文物保护利用与社区再造、民生改善、城市更新有机融合。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旧址、林园、抗战兵器工业旧址群,引导其属地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提名沙坪坝区童家桥街道、沙坪坝区西永街道、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沙坪坝区山洞街道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单位,助推沙坪坝国家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

2.提升一批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通过深度挖掘沙坪坝区沙磁文化、红岩精神、巴渝文化、统战文化等文化资源,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方针,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品提质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通过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引入,充分挖掘旅游的文化需求,不断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加强古镇古村、红岩精神堡垒、遗址旧址、故居、宗教寺慈、文化主题园、文化新区、纪念园、博物馆等文化景观的升级提升,加强文创产品展示、观览、生产和消费空间打造,重点提升打造磁器口古镇、歌乐山烈士陵园、井口旧址、特钢厂文创综合体、重庆炮校旧址、沙坪坝抗战名人旧居、龙泉洞道观、远山有窑、重庆融创文旅城、三峡商圈都市旅游区、沙滨文化创意产业带、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等文旅融合项目,形成沙坪坝文旅IP

3.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品牌  

深入挖掘歌乐山(中梁山)和缙云山等乡村文化资源,开展乡村建筑、院落、农田的“生态化”“美观化”改造,建设大地景观和农业主题公园,促进农村资源活化;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乡村振兴示范带、梁滩河畔美丽休闲乡村和缙云山麓美丽休闲乡村建设为牵引,着力打造斐然湖中高端花卉基地和休闲茶业基地、提档升级海石公园、荷塘悦色、开心农场、凤凰花海、太寺垭森林公园、颐麓欢歌生态园、上天池度假村、红岭溪谷、金沙杏基地、萤火谷文创农场、远山有窑、渡兰居等休闲农业园区,联动发展茶叶、酒类、食用菌、花卉、萤火虫等旅游产品类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品牌,构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农耕体验、特色民宿、田园养老、研学基地等为主题的都市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农业与文化、教育、康养、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重庆主城都市区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到2025年,建成中梁乡村振兴示范带,梁滩河畔美丽休闲乡村和缙云山麓美丽休闲乡村初见成效,在主城都市区率先形成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格局。

4.加强一批园区产业集群建设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提升的有效途径,文化旅游产业同样不例外,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势在必行。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形成沙坪坝区东部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以沙磁文化产业园为基础,以磁器口、红岩联线为核心,把磁器口与沙坪坝街道劳动路联结,与重大老校区联结,并推动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建设,重新规划、打通磁器口的进出通道、内循环道路,联动国际创客港、特钢厂遗址等创意产业园,连通西客站、沙坪坝站形成环线,整体打造复合遗迹观光、产业创意等多元功能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沙坪坝区中部利用歌乐山和中梁山休闲旅游资源、都市观光农业资源,借助西南医院、新桥医院的影响力进行周边辐射,发展康养旅游、休闲旅游、养老旅游等新业态,打造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式发展;西部以融创文旅城为引擎,以校园文化群体为中心,以文化娱乐聚集区、文创产业聚集区、艺术品交易区为补充的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沙坪坝区整体产业集群式发展,脱离传统粗放式发展

5.扩大一批数字文旅产品供给  

科技赋能加上后疫情时代,数字文旅产业越来越被各地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精准抓住数字文旅的风向,进一步扩大优质数字文旅产品供给,通过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新模式,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引导和鼓励各大景区景点引进数字文旅体验和消费项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挖掘在线旅游数据资源,推出定制化服务;将5G网络与VRARAI等科技应用到公共文化空间,提高大众公共文化体验。持续推出磁器口、融创文旅城、博物馆等景区景点和文化场所的线上游览功能,内部推出VR文化旅游产品,支持数字文化馆、沉浸式互动艺术体验基地西南运营中心、“重庆·1949”剧院、沉浸式飞行影院、“渝秀剧场”等的升级打造和建设,持续升级和打造“飞跃重庆”、“渝秀”、“红岩魂·梦回1949”VR沉浸式演出和国际8k超视觉大片。  

6.孵化一批重点文旅企业

为充分发挥示范项目的示范带头作用,更好推进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的自主创新和市场推广,培育和孵化一批智慧文旅的创新平台和创业型企业。以撬动社会资本为重点任务,拓展投融资渠道。鼓励区外市外大型企业集团在沙坪坝区设立投资基金和地区总部。支持区内大型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龙头企业。鼓励中小微企业特色化发展,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的对接合作,促进文学、动漫、音乐、演艺、数字艺术、网络文化、创意设计向旅游内容领域延伸。力争十四五”期间,培育2家龙头型文旅企业,扶持和孵化30家中小文旅企业,坚持送政策更送市场、扶企业更扶业态,全力助推旅游企业紧密团结、形成合力,依靠自身凝聚力开拓市内、外市场,推动产业和企业通过健全供应链产生促进效应。

7.新增一批全域旅游示范村镇和乡村旅游重点村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全面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重要抓手。依托沙坪坝区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把文旅产业作为部分村镇主导产业重点推进,引导各村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一批生态宜居、主客共享的旅游村镇,结合乡村民俗文化,注入文化内涵,完善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标识系统等,着力构建交通便捷、服务完善、全域覆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打造全域旅游示范镇歌乐山街道,全域旅游示范村歌乐山街道歌乐村、凤凰镇胡南坝村,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歌乐山街道天池村、中梁镇永宁寺村、回龙坝镇回龙坝村、山洞街道山洞社区。

第五章 创新发展与突破工程

一、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工程

(一)“人才强区”概念提出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正在深刻变革,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高风险与低增长并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但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

文旅产业作为社会发展的“辅助性”、“维稳性”产业,面对复杂而充满机遇的国内外形势,应发挥其应有的科学指引、凝心聚力、牢固信心等社会作用,在十四五”期间助力国家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基于沙坪坝区近代历史文化、高校云集的条件及“科创智核”的发展定位:深度挖掘区红岩精神统战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肝胆相照、荣辱一共”等民族大义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高校群体实习、志愿者等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科研成果、设计作品等专业展示,联谊、兴趣、娱乐等社区社群活动休闲活动等需求;充分利用区域智慧产业、智慧科研单位所提供的大数据、云技术、数字展示等智创技术。  

沙坪坝区可通过民族精神引领高校群体面向社会提供相对义务性、志愿性的文旅消费内容创作及社会性文旅服务,形成共振式文化氛围,并以此为特色吸引力,激活区域文旅空间及文化资源,驱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吸引人才人流聚集。在此“人才强区”的模式中,高校群体可作为文旅融合的催化剂,丰富区域文化内涵,深化区域文化价值,持续形成旅游吸引力,提供文旅融合人才人力保障,切实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二)“人才强区”文旅体系  

1.人才构架文旅强区“价值链”

文创价值链:通过政府政策创新,引导高校人才以文创开发、创意设计、工艺美术、乡村旅游、精品名宿等多种形式参与文旅项目开发、运营过程中。以区域人文精神倡导并组织高校群体进行围绕文脉主题线的文化创意创作,形成持续性的文化内容产出。再通过梳理文化内容需求的重点文旅单位,将产出的文化内容导入文旅单位的需求空间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内容价值化输出,招徕文旅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吸引诸如有声平台、直播平台与大学、短视频创作等相关文创企业入驻沙坪坝。最后文旅相关单位通过收益分成、社会实践证明证书、提供宣传推广渠道等方式,回报高校群体,形成价值链闭环发展。文创价值链可为沙坪坝区形成文教产业集群,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区打下良好的基础。区域代表性价值链有:艺术文学、多媒体技术、外国语言、教育学等。

社群价值链:通过区域文旅空间、会展物料等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先面向高校学生群体提供社群活动的支持,鼓励高校社群活动走出校门,以义务及志愿的形式服务社会,展现社群价值及自我价值,实现社群文化的跨群、跨界交流,最终形成极具区域特色的共振式文化氛围和休闲旅游吸引力。社群价值链可为沙坪坝区休闲文化提供多元化的发展与交流机会。代表性价值链有:运动体育社群、自媒体社群、Cosplay社群等。

学术价值链:通过对工业厂区、专业技术部门工作场所等闲置空间、旧址遗址的活化利用,为相应高校专业群体提供专项实验、专业实践、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会议会展等专业活动的空间。同时,通过结合可视化、参与化的文旅功能打造,将这些专业活动打造成为可观赏甚至可参与的文旅体验活动,丰富文旅产品体系,强化研学、科考等类型的文化旅游发展。学术价值链可为沙坪坝区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增加区域内涵底蕴、凸显区域,代表性价值链有:农业专业、工业专业、商业管理、人工智能等。

此外,高校学生群体可为沙坪坝区文旅服务及旅游的全域化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2.人才助力文旅融合“产业链”  

人才引领文化旅游传承创新。通过高校群体的文教文创交流活动,对沙坪坝区域红色文化、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统战文化、校园文化等进行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持续性产出文旅新IP及新内容形成文旅吸引力。

人才助力都市文旅焕发活力。通过高校群体的社群活动,丰富区域休闲文化活动类型,提升区域休闲文化品质,营造魅力城市文化气质氛围,拓展夜间经济产业活动。

人才支持研学文旅多元发展。通过高校群体的科研文教及实践活动,切实推动研学旅游及研学出行的系统生态化发展,有机地促进各层次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及相互交流,为学生群体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人才推动乡村文旅勃发生机。通过高校群体的课外休闲及课内相关室外实践活动,盘活乡镇区域资源,提高乡村地区居民素质与见识,开发乡村文旅发展新动力。  

二、智慧城市建设先行工程  

文旅融合第一个五年,实现全区智慧景区的普及,力争将沙坪坝区打造成智慧型旅游目的地,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做先行铺垫。为实现在旅游行业的智慧转型升级和快速突破,重庆市专门制定了《2017-2022年智慧旅游建设行动计划》和《重庆全域智慧旅游建设实施方案》,并下发一系列政策解决方案指导市、区、县打造智慧旅游建设工作。沙坪坝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文化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实施沙坪坝区智慧景区、智慧旅游信息化建设,推进旅游全产业链的数字化、便捷化、智能化,建成“沙坪坝区智慧旅游”支撑体系,实现旅游产业链各环节与互联网全面融合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能够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最终将建成以电子政务云为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全域全要素全过程为引领的沙坪坝区智慧旅游云。

(一)依托A级景区基础,推行智慧景区建设  

依据《重庆市智慧景区建设指南(试行)》为建设指导,以创5A的歌乐山磁器口大景区为牵头,动员区24A景区重庆歌乐山森林公园、重庆融汇温泉小镇,33A景区重庆海石公园、重庆沙坪坝抗战名人旧居、重庆沙坪坝虎峰山景区进行“智慧景区”申报,对全区后期申报A级景区的申报单位如融创文旅城、斐然湖景区、特刚厂文创综合体等加强智慧景区考核力度,争取“评A评智一起拿”。

(二)加强乡村智旅配套,增加智慧系统普及

依据《重庆市智慧旅游乡村建设指南(试行)》为建设指导,加强乡镇旅游智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设中梁镇为信息交互中心,建设以“歌乐山漫生活文化旅游带”为核心,区域内其休闲游乐项目为支撑乡村智慧旅游系统。覆盖区域涉及山洞镇、中梁镇、歌乐山街道区域内重点乡村旅游点及沿线。鼓励沙坪坝辖区内其余休闲旅游点如萤火谷、古茂蓝莓谷、重庆之蛙等小型景区景点,和远山有窑、和顺茶馆等旅游点融入整体,形成区域型综合旅游平台。

(三)强效智慧旅游平台,高效利用系统功能  

在文旅委新办公场所建设沙区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设立以区委、区政府为牵头,各区级部门配合,文旅委为牵头监督与执行,各部门任命人员为执行组员的智慧旅游综合运管小组。整合区域大数据平台,以“信息众筹”的理念创新数据采集方式,建成全域旅游资源数据库、区旅游企业直报数据库、景区旅游接待及游客分析数据库、旅游统计年鉴数据库、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库、入境花费调查数据库、乡村旅游资源数据库、酒店住宿登记数据库等旅游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各类基础信息,成为行业监管、公共查询、诚信体系、电子商务及企业营销等各类智慧旅游应用和区域合作发展基础。

(四)多举措促进实施,有效推进系统运营

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坚持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方向、运营为推动,实现全区统筹推进、整体联动,做到标准规范、共建共享,龙头引领、示范先行的综合举措。

一是搭建强有效的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统筹统建,以沙区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为基础,利用云计算技术建设支撑旅游产业及公共服务数据库,链接全区交通、气象、市政、舆情等部门信息数据库,建立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数据系统和综合管理数据交换系统,并将之作为智慧旅游建设和区域旅游合作的综合数据中心,实现按照统一规则采集旅游信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数据集中存储,按照统一的交换标准进行各类平台发布,最终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旅游营销智慧化。  

二是搭建综合性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数据,整合文旅委、区平台投资公司,区自持景区景点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自媒体发布渠道,形成包括:网站、公众号、智慧旅游多媒体触摸屏、智慧旅游咨询咨询服务中心(原旅游咨询、旅游投书咨询电话)、智慧旅游交通信息系统、智慧旅游信息查询移动端系统(微信公众号二次开发)等,实现智慧旅游可视信息查询、咨询、预定、投诉等全面智慧化服务。  

三是搭建综合性智慧旅游信监管平台。统筹工商、市政、城管、12315消费投诉热线、12358物价投入热线、信访办、网上投诉热线等信息渠道,时刻了解区内运营企业信息,对旅游团队、旅游车辆、导游员、旅游住宿、旅游餐饮等旅游服务设施进行智慧监管,做到旅游实时统计、舆情实时预报、投诉实时处理、客源地数据实时分析、安全应急实时管理等工作,提高了行业监管效果给游客带来的更便捷的旅游体验。

四是搭建复合型智慧旅游宣传平台。整合政府部门对外公开智慧旅游网站集群、官方微博、微信、旅游动漫、微电影等各种新媒介,建立自有媒体资源和可控媒体相结合的智慧旅游营销体系,实现沙坪坝旅游精准营销,提升“天地歌乐·人文沙磁”旅游品牌与文化价值。

五是搭建多商家智慧旅游电商平台。建设面对所有旅游商户的电商平台,为区内旅游商品提供一个展示和销售的综合性平台,为景区、酒店、餐饮、旅行社、车船公司、旅游商品企业等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业态提供标准化电子商务流程的旅游电子商务交易系统,为游客提供智慧旅游服务。同时建设文创销售专栏,鼓励沙坪坝区企业开创文创商品,鼓励如陈麻花等创意本土文创商品,加大研发力度,并全面进行推广。

智慧城市(智慧旅游)

智慧景区建设

歌乐山·磁器口大景区、歌乐山森林公园、重庆融汇温泉小镇、重庆海石公园、重庆沙坪坝抗战名人旧居、重庆沙坪坝虎峰山景区、融创文旅城、斐然湖景区、特刚厂文创综合体

智慧系统普及

山洞镇、中梁镇、歌乐山街道区域内重点乡村旅游点及沿线。鼓励沙坪坝辖区内其余休闲旅游点如萤火谷、古茂蓝莓谷、重庆之蛙等小型景区景点,和远山有窑、和顺茶馆等旅游点融入整体,形成区域型综合旅游平台。

智慧旅游平台

建成全域旅游资源数据库、区旅游企业直报数据库、景区旅游接待及游客分析数据库、旅游统计年鉴数据库、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数据库、入境花费调查数据库、乡村旅游资源数据库、酒店住宿登记数据库等。

智慧系统运营

搭建多商家智慧旅游电商平台

搭建复合型智慧旅游宣传平台

搭建综合性智慧旅游信监管平台

搭建综合性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强有效的智慧旅游云计算中心

三、夜间文旅经济增效工程

启动“点亮沙坪坝”“不夜沙坪坝”“零点沙坪坝”“沙坪坝之夜”等夜间文旅消费计划,把繁荣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作为扩内需、促销费和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依托沙坪坝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重点景区,打造夜间消费场景,推行形成与商圈发展相融合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通过夜间文化场所开放、夜间游乐、旅游演艺等方式,形成夜观城市景、夜游江河水、夜赏舞台秀、夜宵商街夜市、夜宿等类型的夜间旅游项目,打造文旅夜经济,全享沙坪坝区多彩夜生活,助推沙坪坝形成品牌夜市名片。  

(一)建设夜游核心场所,构建夜间文旅消费聚集

重点推动三峡广场、熙街、龙湖U城天街步行街等商圈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在磁器口古镇传统街区、磁器口滨江休闲带、沙磁巷以及白公馆、渣滓洞等地建设“夜游”核心场所和文旅消费集聚区,鼓励食住行游购娱企业推出夜间延时服务,支持在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引进传统工艺、文创产品、老字号、非遗等品牌店、旗舰店,做大定制、体验等文旅消费业态。支持开展夜间经营促销活动,提高商品销售规模,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空间,形成独具沙坪坝区文旅特色的夜旅游。  

(二)打造夜游景区景点,优化夜间文旅消费环境

充分挖掘沙坪坝特色元素,重点营造山景、江景、城景的夜景氛围,在商业空间、滨水空间、古镇空间以特色文化、创意主题基础,植入灯光造景、创意灯饰、3D全息等先进科技,增设建筑夜景观、地标灯饰景观、滨水夜景观、古镇夜景观、城市景观大道、大屏裸眼3D秀等内容,重点围绕磁器口古镇景区、沙滨路沿江带、地铁一号线磁器口站点、烈士墓景区、周边重点高校等区域,串联城市地标性景点、文化场所与商业集群,展现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艺术再现重庆的历史人文,打造具有沙坪坝“文化大区”特色的世界震撼级夜景。延长磁器口、文旅城等重点景区营业时间,营造“夜品磁器口”“夜嗨文旅城”等夜文化生活和旅游氛围,展现古镇新生机样貌、文旅城文体娱乐活力。持续推出红岭溪谷休闲生态农业园高空玻璃夜漂、歌乐森林公园夜间索道体验、夜游嘉陵江(沙坪坝段)、夜漂梁滩河(梁滩河记忆湿地公园)、夜观萤火虫(萤火谷文创农场)等区域或景区景点夜游项目。  

(三)丰富夜间产品供给,拓展夜间文旅消费空间

立足资源优势,将形象宣传与产品营销有机结合,全新打造沙坪坝“网红夜打卡、网红民宿、网红美食”三大品牌产品,通过在核心夜游聚集区、主要景区景点或生态山乡植入网红打卡元素、推出夜间打卡项目,引导夜游,依托三峡广场好吃街、熙街美食街、磁器口美食一条街、龙湖U城天街美食区等美食餐饮集聚区,持续打造开展美食节活动进行造势,并对沙坪坝夜宿进行全面摸盘,提升旅游住宿条件和品质,推出精品民宿、森林露营、乡村露营、花海露营等宿、美宿、野宿体验。培育高品质旅行社、地接社,鼓励24小时接待,进一步延伸文旅综合体、文创园区、主题公园、等夜间消费链,深植文化基因,做大消费规模。  

(四)举办夜游主题活动,激活夜间文旅消费活力

坚持挖掘整理沙坪坝区所特有的沙磁文化、红岩精神、统战文化、巴渝文化、校园文化和民俗美食文化,结合“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在三峡广场、沙磁巷、熙街、龙湖U城天街等商业中心区,磁器口、文旅城、融汇温泉城等重要景区一系列重点区域创办和提升一批夜市文化节、不夜生活节、音乐节、美食节、灯光节、演绎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夜游主题活动,持续举办“夜市文化节”打造成特色品牌,大力推广市场化运作模式,着力提高夜间节会主题活动的策划创意、宣传营销和资源整合水平。

(五)培育夜秀知名品牌,充实夜间文旅演出市场

大力开展驻场演艺、沉浸式体验式夜生活,持续推出歌乐山烈士陵园革命演绎、磁器口古镇沙磁映话、重庆文旅城渝秀、磁器口金碧正街重庆1949、再忆磁器口、S1938国际创客港嘉陵印象、大学城熙街艺术剧场,通过演绎活动引导形成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充分调动市级专业文艺院团和民间艺人的人才资源优势,依托转运楼、龙吟会馆、龙群川剧社等川剧剧场开展戏曲演出,开设相声、曲艺、魔术、杂技、话剧等小剧场和古镇书场夜间常态演出;充实做大沙坪坝夜间旅游演出市场。

(六)营造夜读优雅空间,升华夜间文旅消费精神

鼓励建设24小时书店,鼓励和实施图书馆、书店、书吧延长夜间营业时间,布局24小时城市书房有声阅读亭、美术展览厅拓展阅读消费方式,支持在夜间举办市民阅览、阅读分享、作者签售等活动,利用钟家大院“古镇书场”特色文化品牌,开展评书,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营造沙坪坝区夜读优雅空间。

(七)扩展夜娱活动空间,形成夜间文旅市场合力

活跃夜间电影放映市场,强化夜间惠民电影放映;实施文化馆、艺术馆、博物馆等各类文化场馆夜间开放,提供夜间优质服务;利用大型上网经营场所开展游戏电竞赛事活动;支持规范演艺吧、音乐餐厅、Livehouse以及街头艺人布局夜间经济核心区域,不断拓展夜间文旅消费空间;鼓励利用存量房、地资源,打造夜间消费项目,孵化、扶持文化旅游消费业态创新创业,努力实现沙坪坝区高品质夜间消费全覆盖,形成沙坪坝文旅夜间市场合力。

第六章 体系构建

一、公共服务体系

(一)集散中心

1.发展思路

按照全域旅游创建和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依托主要交通集散点,不断探索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加快沙坪坝区文化旅游与交通集散一体化发展,发挥枢纽、集散、服务、文化传播功能,打造方便快捷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全区旅游接待服务功能,进一步打响“天地歌乐·人文沙磁”旅游品牌。

2.节点设置

依托沙坪坝火车站、重庆西站完善升级一级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旅游信息服务功能,满足游客交通、餐饮、住宿、景区景点等多方面的信息服务以及预定服务;增设文化展示功能,为游客提供一个文化交流、文化输出的平台。

集散中心

节点

功能

沙坪坝火车站

提供文化旅游集散服务、文化旅游咨询服务、文化旅游换乘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同时具有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功能。

重庆西站

(二)游客服务中心

1.发展思路

依托沙坪坝主要景区景点、城市商业街区、乡村旅游点、文化场所设置游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点,并鼓励当地社区居民、经营户或志愿者积极参与游客服务点的设置,重点为游客提供文化和旅游信息咨询、宣传展示、旅游投诉、旅游预订等综合信息服务,整体构建沙坪坝区游客服务咨询体系,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立体式旅游服务。

2.重要节点

游客服务中心

节点

功能

依托磁器口古镇、歌乐山士陵园升级或建设大型游客中心。

功能分为必备功能和指导功能。必备功能包括旅游咨询、基本游客服务和旅游管理;指导功能包括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和其他游客服务。

依托歌乐山森林公园、融汇温泉小镇、海石公园、融创文旅城、莲花湖旅游度假区、萤火谷文创农场、抗战名人旧居、中梁山生态园集群等升级或建设中型游客服务中心,

依托三峡商圈都市旅游区、梁滩水乡记忆湿地公园、七彩祥云开心农场、彩月农业观光园等设置游客服务点

(三)公共文化场馆

1.发展思路

积极推进沙坪坝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增设或扩建以社区(村)文化室为代表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水平,全面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积极推进数字场馆、流动场馆建设;建立以区级文化场馆为核心,镇街道乡一体、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的新型公共文化场馆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活动的需要。

2.重点任务

一是依托22个已建成的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行整体提升,增设和丰富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更多的满足群众文化的需求;二是优化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站)设施设备配置,增建24小时图书馆;三是加快“沙坪坝文旅云”建设,整合沙坪坝区文化旅游的大数据,为群众提供文化之旅文化场馆、文化活动、文化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公共文化场馆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

持续推进覃家岗街道、渝碚路街道、沙坪坝街道、小龙坎街道、天星桥街道、土湾街道、新桥街道、双碑街道、石井坡街道、童家桥街道、磁器口街道、山洞街道、联芳街道、陈家桥街道、歌乐山街道、井口镇街道、青木关街道、凤凰镇、回龙坝镇、土主镇、中梁镇、丰文街道22个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和功能丰富。

场馆建设和提升改造

持续推进沙坪坝区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沙坪坝区博物馆、沙坪坝区美术馆、沙坪坝区图书馆分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等的建设和提升,在城市和乡村区域均增建24小时图书馆。

“沙坪坝文旅云”建设

将文化讲座、戏曲、歌舞等各类文化内容数字化,将全区所有公共文化场馆的活动信息、场馆信息、数字文化资源等内容进行统一汇聚,免费向公众提供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二、交通体系  

(一)文旅快轨

1.发展思路 

依托“四轨合一”进行沙坪坝高铁 TOD 文旅化建设,构建“高铁-轻轨-公交”的立体化接驳换乘集散服务体系核心节点,助力“快旅漫游”服务体系的完善。并依托轨道线路,连通主要文旅项目,将文化旅游要素延伸至轨道车厢及站点,提升游客旅行过程体验。

2.重点任务

一是借助沙坪坝高铁 TOD (龙湖光年)商圈的商业氛围,打造旅游宣传、旅游服务、旅游休闲、旅游购物于一体的文旅消费场所,二是依托轨道线路,通过彩绘、涂鸦、雕塑等艺术方式打造站点空间环境装饰,个性化打造不同站点的文化景观;使用立体化、体验式交通引导,优化景区目的地路线表达;在站点植入相关业态,延长景点项目消费链,打造轨道交通站点主题等措施提升轨道交通站点的文旅化建设。

文旅快轨

推进高铁 TOD (龙湖光年)建设

轨道线路文旅打造

(二)直通车  

1.发展思路  

依托沙坪坝区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和现有城市观光交通、旅游专线公交、城市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体系,通过开通景点到景点、车站到景点的旅游直通车线路,优化现有公交观光路线和新增旅游直通车线路等措施,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旅游直通车交通服务。

2.重点任务

一是建立公交、轨道、水运、高铁相互衔接的“大交通”旅游换乘体系,加强与周边区县的交通联系,推行“交通一卡通”,开通景点到景点、车站到景点的旅游直通车线路,解决快速达到旅游景点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提升旅客的旅游体验。

二是优化提升现有公交观光线路,增设开通连接沙坪坝区主要景区景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旧居旧址等的全天候旅游直通车,全天候24小时服务。  

三是新增旅游直通车线路。增设重庆西站到达或途经融创文旅城、磁器口、三峡商圈都市旅游区、特钢厂、歌乐山烈士陵园、名人旧居等景区和文化旅游点的旅游直通车线路,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旅游交通服务,轻松享受旅行。                                                                                                               

直通车

“大交通”旅游换乘体系

推行“交通一卡通”

优化提升现有公交观光线路

T002、T009、T003、T033

新增旅游直通车线路

增设重庆西站到达或途经融创文旅城、磁器口、三峡商圈都市旅游区、特钢厂、歌乐山烈士陵园、名人旧居、虎峰山等景区和乡村旅游点以及文化场馆的旅游直通车线路

  

三、接待体系

1.发展思路

依托沙坪坝区丰富的住宿设施资源,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接待格局为目标,发展高端住宿、大众住宿、其他住宿互为补充的住宿接待体系,条件成熟时对建成的大众住宿酒店进行提档升级,改善乡村旅游面临着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游客的游程体验,整体提升沙坪坝区的旅游接待体系和服务质量。

2.重点任务

一是推进星级酒店按5星级标准建设,加强与其他功能板块在空间上的联动;二是依托紧邻城市功能板块的特有区位特征,对部分闲置民房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民宿聚落;三是保留地方特色,强调文化内涵,将沙坪坝传统美食、特色手工技艺引入进行集中展示,建设打造主题鲜明的文化主题酒店;四是强调乡野、农味特征,保留地方特色,与城市功能形成鲜明反差,带动当地居民发展农家乐;五是依托区内的自然资源,打造个性化打造提升露营基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

接待体系

星级酒店的提升改造

持续推进重庆融汇丽笙酒店、岛式星级酒店群、科苑戴斯酒店、丽苑维景大酒店、重庆大酒店、圣荷酒店等高端住宿接待体系的提升改造和功能丰富。

民宿的建设改造

持续推进凤凰花海农创田园综合体花海民宿集群、梁滩水乡记忆湿地公园水乡民宿聚落、斐然湖景区滨湖主题民宿、缙云山森林民宿、莲花湖乡村文创民宿等重点大众民宿的建设和改造。

文化主题酒店的建设改造

持续推进工业主题酒店、统战文化主题名宿、嘉古院客栈等文化主题酒店的建设改造。

农家乐的改造升级

持续推进青木文化庄园、枫香园度假村、上天池度假村、步云山庄等农家乐的改造升级。

露营基地建设

持续推进青木关露营地、太寺垭森林公园露营地、中梁镇生态集群露营地、彩月农业休闲观光园、萤火谷文创农场露营地、莲花湖露营地等露营地的见建设和功能升级。

四、配套体系  

(一)旅游厕所  

1.发展思路

高标准提升打造沙坪坝区全域旅游厕所,引领城乡人居环境及旅游品质变革。增加旅游厕所的投入,按日接待旅游者规模建设相应数量的厕位,重点景区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及有关文件要求设立,实现各旅游项目和景点实现旅游厕所全覆盖。

2.重点任务

一是积极创建AAA级旅游厕所。磁器口古镇、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歌乐山森林公园、融汇温泉小镇、融创文旅城内AAA级厕所的比例力争不低于40%;抗战名人旧居(郭沫若旧居、冯玉祥旧居、张治中旧居)、虎峰山生态旅游区、海石公园内AAA级厕所的比例力争不低于 20%;都市旅游区厕所力争创AAA

二是优化旅游厕所建设。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增建现代化的生态厕所和环保移动式厕所,厕所以步行 3-10分钟可到达为宜。旅游厕所的空间布局要合理,密度要适中,外观应与周围景区景观协调,力求新颖、美观、大方,特色要鲜明。化粪池修建应符合环保及卫生防疫要求,旅游厕所的建筑及装修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达到验收标准。加快城区、集镇、乡村等社会公共厕所改造。逐步推进第三卫生间的建设,五年内实现所有A级景区必须具备第三卫生间。

旅游厕所

积极创建AAA级旅游厕所

磁器口古镇、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歌乐山森林公园、融汇温泉小镇、融创文旅城、抗战名人旧居、虎峰山生态旅游区、海石公园、都市旅游区

优化旅游厕所建设

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增建现代化的生态厕所和环保移动式厕所,加快城区、集镇、乡村等社会公共厕所改造

(二)旅游停车场

1.发展思路  

在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城区商圈、景区景点、文化场所设置停车场,根据市场及项目实际建设情况合理配置旅游停车位数量,停车场的规模和游客承载量相适应,设计符合生态化要求,为群众和游客提供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规范的停车服务。

2.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重点景区、文化场所、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增设和生态停车场改造。主要围绕沙坪坝火车站旅游集散中心、重庆西站旅游集散中心、磁器口古镇、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歌乐山森林公园、融汇温泉小镇、斐然湖、海石公园、沙滨文化创意产业带等景区景点进行停车场的增加和生态停车场的改造。鼓励旅游旺季创建地区积极利用主要居民社区、城市企事业单位、城市或乡村非核心道路以及其他闲置空间,加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停车场建设力度。

二是加强城区商圈停车场建设。为减缓城市拥堵,降低城区核心商圈通行压力,构建现代化宜行通畅的城市环境,至十四五”期末在非核心商圈建设10个汽车停车场,提供5000个停车泊位,大幅降低核心商圈通行压力,加速建成高品质宜行通畅的人居环境和都市文化旅游环境。

旅游停车场

停车场增设和生态停车场改造

沙坪坝火车站旅游集散中心、重庆西站旅游集散中心、磁器口古镇、歌乐山烈士陵园景区、歌乐山森林公园、融汇温泉小镇、斐然湖、海石公园、沙滨文化创意产业带等景区景点

加强城区商圈停车场建设

核心商圈建设10个汽车停车场,提供5000个停车泊位

(三)标识体系

1.发展思路

建立沙坪坝区全域空间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文化和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包括文化和旅游全景游览指引图、全域文化和旅游交通指引标识牌、文化和旅游服务导向标识牌、重要景区景点、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图书馆、文化馆、公园等导览标识牌,为游客提供明晰的导览引导。

2.重点任务

一是设置全域旅游全景图。在景区景点、商圈、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咨询点、星级酒店、特色民宿、大型停车场等地设置全域全景图,并标出景区所处地点、方位、面积、主要景点、服务点、游览线路(包括无障碍游览线路)、咨询投诉、紧急救援(及夜间值班)电话号码等信息。

二是完善全域交通标识指引牌。结合火车站、集散中心、游船码头、汽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旅游干线等区域标注各景区、景点方向距离,需要说明(或标出)景点名称、内容、背景、最佳游览观赏方式等信息。

三是完善全域旅游服务导向标识牌。标注景区周边集散/游客中心方向及距离,标注餐饮、住宿、购物及停车等服务点。服务设施标识牌,一般设立在停车场、售票处、出入口、游客中心、厕所、购物点、游览车上下站、游船码头、摄影部、餐饮点、电话亭、邮筒、医务室、住宿点、博物馆、存包处等场所,标识必须使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四是完善景区景点导览标识牌:包括景区总游览图、景点(物)介绍牌、道路导向指示牌、关怀警示牌、服务设施标识牌。

标识体系

设置全域旅游全景图

景区景点、商圈、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咨询点、星级酒店、特色民宿、大型停车场等

完善全域交通标识指引牌

沙坪坝火车站和重庆西站集散中心、磁器口游船码头、汽车站、高速公路出入口、旅游干线、乡村旅游道路、旅游风景道等

完善全域旅游服务导向标识牌

停车场、售票处、出入口、游客中心、厕所、购物点、游览车上下站、游船码头、摄影部、餐饮点、电话亭、邮筒、医务室、住宿点、博物馆、存包处等场所

完善景区景点导览标识牌

都市旅游地、全部景区、大型文化场馆、乡村旅游地等

第七章 营销创新与品牌推广

一、增强文化旅游国际开放水平

(一)严格管控,降低疫情风险

后疫情持续期间,需把牢沙坪坝区国际化建设安全关卡,严格管控境外旅行和归国人员,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413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旅游景区疫情防控和安全有序开放工作的通知》,应按照我国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的要求,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者具备条件时、在自愿基础上实行“7+7”“2+1”的管理模式,入境地集中隔离后期核酸检测。

(二)落实国家战略,深化沙区文旅对外开发水平

推进沙坪坝区文旅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大力拓展国际旅游合作,深化国内区域合作,强化旅游对外推广,提升市场影响力,全面提高沙坪坝区文旅对外开放水平。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国际合作,依托磁器口歌乐山景区和南天湖度假区等文化和自然资源,推进对西方国家的文化旅游合作。作为“西南旅游资源富集区”门户,重庆主城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中转地及旅游集散中心。,随着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重庆西站及沙坪坝站的建设完善,沙坪坝区已经成为“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始发站,充分发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优势,大力提升文化旅游IP品质,提高现代化水平,提升游客通达性、便捷性以及环境整洁度、美观度、有序度。在酒店、饭店、旅行社、景区景点和商圈、高铁站、码头、车站等窗口行业开展涉外旅游服务培训和涉外服务技能大赛,提升旅游接待窗口的国际游客服务能力。

(三)大数据时代,加快沙区文旅业信息化建设

加快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建设,主要内容为沙坪坝旅游信息化和旅游企业信息化。运用此系统可以为沙坪坝区旅游宣传促销提高效率低成本的手段;将旅游信息汇集成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的数据库,并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手机维护机制;建立起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旅游交易的电子化;实现行业管理和旅游服务的网络化、信息化、一体化,提高行业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企业上网和销售电子化帮助实现企业信息化,加强旅游企业宣传和产品促销等。  

二、深化文化旅游区域联动合作  

(一)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按照中央关于推动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化落实重庆市沙坪坝区文旅委和沙湾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框架协议》,将充分参与“双城记”、融入“经济圈”作为加快两地新时代改革发展进程的牵引性抓手,推动沙坪坝区和沙湾区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发展。建设成渝地区名人文化交流样本、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合作典范、打造川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典型等三个发展目标。确定了深化名人旧居交流、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建立旅游协作机制、建立联动保障机制的合作范围。

(二)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

错位整合“同质产品”,有序联动“异质产品”,切实加强沙坪坝区与周边区县联合制定旅游捆绑营销策略。按照“一带串联、多区联动,分段打造、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整体打造嘉陵滨江旅游联动带。沿嘉陵江上游与印象北碚景区、北温泉景区、老北碚历史文化街区、嘉陵江城市旅游综合体等北碚区域沿江景点形成对接,沿嘉陵江下游与渝中区鹅岭公园、洪崖洞、大剧院、朝天门等景点形成对接,向东与南岸区铁山坪森林公园形成联系,整合嘉陵江沿线沙坪坝区内景点,“上中下”有序联动滨江旅游产品;推进滨江路建设,打造嘉陵江两岸绿道建设,沿线合理设置驿站,对现状滨江公园体质升级,增强旅游休闲氛围,整体提升“两江四岸”设施建设与风貌形象;打造嘉陵江北碚——朝天门段水上旅游航线,重要节点设置码头,使沙坪坝成为链接北碚与渝中的关键纽带,整体构建嘉陵江水上旅游线路。

通过外部推广、内部宣传、景区联票及年票优惠等营销方式,加强沙坪坝区与周边区县联合制定旅游捆绑营销策略。首先在外部推广上,应以重庆为整体进行品牌打造,增强区域竞争力;在内部宣传上,应通过设置周边其他旅游景点的宣传图等方式,对游客游览目的地进行引导;在景区联票上,主要针对单次多景区游玩的游客进行一次性售票,多个景点可使用;年票优惠主要针对常住人口或多次游玩的游客采用的优惠制度。

三、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广

(一)强化沙区文旅市场形象

强化沙坪坝区“天地歌乐·人文沙磁”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IP,深入挖掘沙坪坝区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特征,重点强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精品景区形象。将旅游形象纳入沙坪坝区县对外形象推广之中,促进旅游宣传与城市外宣、文化交流、经济合作、贸易推广、友城互访等紧密结合。加大旅游形象IP推广专项资金安排力度,充分利用室内外、国内外主流媒体以及交通枢纽、城市繁华场所、移动服务平台等开展旅游形象宣传。依托国内外大型节会、赛事等活动,搭建宣传营销平台。

(二)建立区域合作联动宣传机制

与市文旅委、国家文旅部、中西部省(市、区)长江经济带相关组织建立宣传合作机制,主动融入国家文旅部整体推广计划。积极参加市文旅委、国家文旅部统一组织的海外推广活动,组织相关部门、企业赴境外主要客源地开展宣传推广。开展“请进来”促销活动,邀请境内外主要旅行商、媒体到重庆考察旅游。选择有广泛影响的国际国内媒体、重点客源国媒体,定期不定期进行沙坪坝区旅游形象宣传。积极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多方式的旅游宣传。

四、开拓客源市场  

(一)逐步扩大亚太文旅市场影响力

巩固港澳台地区传统市场,稳步提升与韩国、日本、泰国等主要客源国的旅游界密切合作,邀请目标客源国的旅游代理商、国外旅游企业经营者、国际组织的高级官员来沙坪坝区进行考察和访问,向海外推广沙坪坝区旅游形象,扩大市场影响,通过他们将沙坪坝区旅游产品列入其旅游线路中。  

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积极开拓中亚、东欧、西口等新兴客源市场。围绕双休日、小长假等节假日统筹策划旅游主体活动,支持旅行社丰富适合本地人出行的旅游线路,进一步挖掘本地客源。

(二)发挥区位优势紧抓区域市场

深度开发周边市场,发挥重庆集散优势,以本地城市合作、西南区域合作为基础,大力推进与邻近省市的无障碍旅游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长江经济带城市、成渝双城经济圈、渝东北、大仙女山开展抱团营销,促进资源、客源互动。以“天地歌乐·人文沙磁”特色形象品牌,深度开发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等邻省客源。

五、节庆活动营销

成立专门的节事活动办公室,负责每年的节事活动策划运营。整合现有节庆活动,结合全域旅游引擎项目与重点项目,根据全时旅游的春、夏、秋、冬四季,打造不同季节的品牌节庆,同时辅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力求整合多方面资源,注重产业融合、部门配合、跨乡镇合作,实现沙坪坝区旅游节事综合效益最大化。

(一)大型主题节庆

王牌节事:集全力打造歌乐山旅游文化节,全方位宣传营销,扩大文化影响力,借此强势树立“人文沙磁”核心品牌形象。其他全域级大型节事:举办生态园区赏花采果节、红岩精神学习汇、科创年展论坛等节会,强化沙坪坝区的旅游特色认知,提升沙坪坝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重庆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1.生态园区赏花采果节:依托颐麓欢歌生态园、太寺垭森林公园、荷塘悦色等典型生态园区的花卉、果树等作物,以“赏花采果”为主题,开展一系列互动性节庆活动。

2.红岩精神学习汇:以渣滓洞、白公馆、红岩魂广场等旅游景点为载体,通过举办情景剧、编排舞蹈,成立红岩讲坛等方式,开展传承红岩精神的学习活动。

3.科创年展论坛:充分利用高校和科技企业资源,举办科创教育交流会,开展教育成果展示、科技成果创新交流等活动,邀请知名高校和企业参与活动,同时做好营销宣传,扩大影响力。  

(二)地域节庆活动

1.三峡都市节:主要依托沙坪坝三峡广场,并联动沙坪坝全域的传统餐饮点,举办沙坪坝都市美食文化节,吸引各地美食爱好者。

2.乡村嘉年华:以沙坪坝区中梁镇和凤凰镇的田园综合体为依托,打造以农业生产、田园生态、乡村休闲、自然教育、振兴示范等多元主题于一体的农业嘉年华节庆,举办主题摄影大赛、农产品展销、精品特产擂台赛、乡村音乐节、趣味农事体验活动和青少年自然教育活动。  

3.沙磁文化节:依托沙磁巷,举办沙磁实景演出,诠释“沙磁”内涵,弘扬“沙磁”精髓。

4.巴渝民俗节:依托磁器口码头,开展巴渝民俗技艺、民俗美食展览及民俗演艺活动。  

5.嘉陵音乐节:依托创客港夜市,定期举办活力音乐节,拉动夜市消费。

6.统战时光派对:依托抗战时期公馆群,举办统战时光派对活动,植入具有时代感的消费业态,强化“时光”特色。

(三)季节节庆活动

1.春季赏花游:依托太垭寺荷兰郁金香、虎峰山桃花、川美油菜花、凤凰花海等旅游景点,在春季的不同时间举办不同的花主题,通过游线将其串联,打造春季赏花游。

2.夏季清爽游:通过歌乐山森林避暑游、鲜果采摘节、啤酒消夏节、野外露营等活动打造沙坪坝区夏季清爽游,为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夏季休闲活动。  

3.秋季金色游:依托歌乐山森林公园、太寺垭森林公园等地点,并结合渣滓洞、白公馆、歌乐山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基地,通过登高望远和缅怀英烈等活动,打造秋季金色游。

4.冬季养生游:依托融汇温泉、石堰湖温泉体验区、歌乐山医养综合体、莲花湖旅游度假区等康养项目,开展主题性的温泉汤浴和运动养生活动,打造冬季养生游。

第八章 实施举措与保障体系  

一、强化组织领导

沙坪坝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全域旅游”的观念,积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摆到工作全局来谋划推进,将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一)构建多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整合部门资源,形成以区文旅委为牵头,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区城乡建委、区交通局等部门多位一体统筹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统筹推进行动计划实施的协调机制。针对相互结合的重点任务、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编制带资金、带项目、带政策专项规划,形成发展合力。

(二)推进主要领导负责机制

充分发挥沙坪坝区旅游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职能,加强各乡镇、街道工作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探索创新型文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将文化旅游产业纳入“一把手”旅游富民工程,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建立目标管理制度,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纳入政府部门专项考核,定期督查,从而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效能与效率。

(三)构建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

构建全区统筹、乡镇街道落实、村社区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各级政府发展合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纵向合力。推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作逐项对接、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形成层层分工、层层落实推进,横向协调合作的工作格局,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横向合力。

二、强化政策保障

(一)落实带薪休假政策  

强化全社会依法休假理念,将2.5天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快落实职工2.5天带薪休假制度。鼓励职工结合个人需要和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休假。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为职工落实2.5天带薪休假创造条件

(二)加强旅游用地优惠

对于A级景区申报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旅游度假区创建等重大旅游投资项目,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旅游用地优惠。旅游项目投资者对国有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旅游开发,可以减免土地出让金、适当延长土地使用年限等。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旅游项目用地。对旅游项目,优先办理建设用地手续。

三、强化资金保障 

(一)财政金融扶持

政府对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建设放款贷款政策,可开通沙坪坝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类项目绿色贷款通道;对大型企业参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给予享受税率的优惠政策;基于处于开发起步阶段的文化旅游企业在营业税和所得税方面适当减免;鼓励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消费点与商业银行合作,促进刷卡消费的便利化。

(二)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级别。另外交通、文物、林业、环保、经贸、水利等都有部门资金或专项资金,可直接或者间接的支持文化旅游开发项目。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强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政府对文化旅游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文化旅游客源市场开拓、文化旅游招商引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以及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奖励或补助。

(三)加强旅游投融资规划引领

加快编制统一的《沙坪坝区文化旅游投融资规划》,以规划引领改革现有投资投向体系。在文化旅游企业技术改造方面,以扩资、转让产权、调整股本结构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进行企业技术改造、固定资产的更新。加大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景区建设生态旅游项目及旅游产业链等融资支持力度强化对重点文化旅游区域文化旅游景区文化产业目的地的基础金融服务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金融与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协调联动融合发展

(四)创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创建沙坪坝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遵循“资金改基金,无偿改有偿”的原则,将分散的旅游扶持资金整合成一个大的专项基金,更有效地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聚合作用,盘活财政资金的存量、更有效地提高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扶持、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财政资金的绩效,更好地体现其导向作用。

四、强化人才保障  

(一)人才保障机制

聚英才而用之需加强对人才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做好人才引进,营造广聚人才的社会环境,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为推动沙坪坝区“人才兴区”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二)加强校政企合作的建设

依托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等大学城众多高校资源,通过政府搭台,推动校企合作,提高产学研一体化水平,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培养。

(三)加强专业队伍培训培养

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文化旅游导游队伍、文化旅游接待服务人员队伍、文化旅游营销人员队伍四大队伍建设。重视高端专业人才的引进、培训;注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对从业者做到奖惩分明,提高其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加强旅游人才服务保障

建立完善文化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不断完善导游等级制度并建立与此配套的薪酬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

五、强化风险管控

(一)强化安全生产体制机制

各级部门要充分认识防化重大安全风险的极端重要性,注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安全生产重视到位,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强化重大危险源监控,坚决防范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二)有效控制市场风险

文化旅游企业要认清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并由此出发,找到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进而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企业管理者要能够对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进行预测,并且及时调整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使之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市场调研工作,提高对信息收集工作的认识,最终实现有效控制市场风险的目的。此外,文化旅游企业还需要积极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做到对市场进行实时监测,提高风险识别与化解的能力,使文化旅游企业投资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防止盲目投资而带来的损失。  

(三)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1.对经济环境影响。预计到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XX亿元,将带动相关行业的收入增加XX亿元以上;有利于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运输业、商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传播经济文化、推动对外开放等等。

2.对当地文化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将逐步成为介绍和传播当地社会文化的一扇窗口,同时也将促进土特产经济的繁荣和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将为旅游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但旅游者的进入必将带来不同的文化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当地居民和少数民族地方文化的同化,会造成当地居民传统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变化。

3.对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的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将促进城市面貌、旅游交通、生态景观和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和优秀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有助于树立鲜明的文化旅游形象,促进和带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但公共服务与产品如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会带来负面影响。

4.对文物保护的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文物有效保护。文化旅游开发为文物古迹保护和维修开辟了资金渠道。同时,游客通过对文物古迹的参观,会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成为文物保护的宣传者。但文化旅游开发也可能会对文物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游客的乱写乱画、涂抹刻画等不文明行为对文物古迹造成人为破坏。

5.生态环境影响。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景点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及管理服务等会对植被、动物、土壤、水体和大气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规划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推进低碳旅游,建立节约型旅游开发建设模式,促进旅游节能减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四)建设旅游应急救援体系

110119120热线等应急救援资源基础上,建立旅游救援热线。整合,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评估、旅游应急处置、旅游保险等重点工作,健全完善旅游安全保险体系。

(五)加强疫情应急防控措施

受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制定完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与卫键、疾控等部门沟通协作,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确保应急工作机制运转顺畅。

六、强化规划实施

(一)推进多规合一,做好规划衔接

本规划提出的主要发展目标和内容要纳入全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等规划相协调,推进多规合一。各乡镇编制的相关规划要在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与本规划进行对接,并在各乡镇旅游规划、旅游景区规划及相关规划中得到落实,初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旅游规划体系。  

(二)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落地  

有效推进沙坪坝区相关旅游规划管理办法的制定,明确旅游规划工作流程,建立旅游规划技术体系、操作体系、监管体系。根据《沙坪坝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指导重点乡镇完成“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全区形成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抓紧编制新一轮旅游厕所建设规划,出台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意见。探索编制《沙坪坝区文化旅游产业用地总体规划》。  

(三)强化组织落实,做好规划宣传

一步明确实施机构,强化组织落实。区文旅委要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抓紧规划落实,区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将相关规划内容纳入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单位,认真部署落实。同时要加强对本规划的宣传,增加实施规划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使公众更好地了解和配合我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并方便公众对政府部门执行规划的进行监督。

(四)建立考核机制,推进规划实施

结合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实施评估导则》,确保主要规划目标和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顺利完成。政府部门和文旅委应设有专门人员,负责对文化旅游规划进行监测和评估。积极推进规划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并将规划实施情况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进一步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并上报区政府。经中期评估,若需要对本规划进行修订,由区文旅委提出调整方案,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七、强化生态保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化绿色发展之路,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健全绿色发展机制体制。  

(一)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将现有生态补偿机制和补偿办法引入文化旅游产业,弥补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不足。重点加强斐然湖景区、歌乐山森林公园、海石公园、寨山坪城市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建立沙坪坝区生态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好转产转业农民的长远生计。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公益林管护机制创新。全面落实沙坪坝区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强沙坪坝区生态保护。  

(二)加强生态环境分区、分级和分类保护发展

高度重视生态良好地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建立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控制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旅游开发活动,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开展旅游活动;对具有特殊生态功能、虽已受到一定程度损坏,但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恢复的,实施抢救性保护;保护文物、遗迹、人文旅游地及其周边环境;充分挖掘当地文化遗产,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展示和弘扬地方文化精华;挖掘地方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歌舞、体育竞技、节庆、习俗、手工艺品等,尤其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以开发促保护。  

(三)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防治

倡导生态、环保、节约型的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进一步加强生态设施的推广与使用;注重文化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对高耗水、高耗能、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严重的文化旅游项目的规模、数量和布局选址进行有效控制;探索循环经济和文化旅游开发结合的有效途径;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开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环评,落实开发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止规划和项目设计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文化旅游城镇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建设生态型村庄,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并和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加强文化旅游环境保护支撑系统的建设,包括建立健全文化旅游环境保护的机制体制、法规政策体系,加快形成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加强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工作,建立文化旅游区的环境资源成本核算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