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24年,全区新增授权专利5173件。
·累积有效发明专利12167件,全市排名第一。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1.62件,全市排名第二。
·编发全市首份政校联合期刊《专利动态纵览》。
·促成高校院所转让专利152次,同比增长160%。
“可以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崛起,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就是破解技术垄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一个重要引擎。”今年,围绕世界知识产权日,沙坪坝结合“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这一主题启动了系列宣传活动。而挂牌成立的沙坪坝区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则以助力企业高质量创新创造为目标,聚焦“专利技术培育、运营、转化”服务模块,通过精准供给,分级分类促进技术成果实现转移转化。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破解专利成果转化困局
“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与转化逐渐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此次沙坪坝挂牌成立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笑雪谈到,该“中心”的成立,对于高校聚集的沙坪坝如何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校众多,也就意味着区域的‘知产’众多,推动专利、产业、资本形成闭环发展,就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保护和转化‘生态系统’。”李笑雪介绍说,该“中心”进一步整合高校、产业、资本以及知识产权等创新创造的资源要素,通过“专利统一托管运营”“先使用后付费”“权益约定”“组建产业专利池”“医工结合”等创新模式,助力高校专利与中小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专利技术在区域内集聚并转化。
中药转化一直是医学成果转化的难点。重庆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营养科主任黄陈,近年来潜心研究了一套针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肾病、产褥期调理及体重管理患者的专业营养类中药配方。
依托“医工结合”的知识产权转化模式,与重庆某中药企业合作,基于药食同源原理优化配方,很快研发出36个药食同源类医疗膳食配方,并制作成冻干粉特殊膳食产品。
该项目成果所有权双方共有,由合作方企业负责产业化,预估转化金额达615万元,开创了“临床出题-医生研究-企业联合研发-企业转化”的需求导向成果转化模式,为中药成果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参考。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基化检测系列试剂项目,是重庆市首个医疗机构赋权转化的成功范例。甲基化检测试剂项目聚焦肿瘤早期筛查,通过检测血液中循环肿瘤DNA甲基化状态实现精准筛查,已形成多款产品。
该项目通过“权益让渡”将知识产权转让给研发团队并自主成立项目公司进行产业化,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为其他医疗机构成果转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这些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心’在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发挥构建生态、辐射区域、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李笑雪表示,这样一种采用“政府引导+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让更多高校的“知产”有了多元化、精准化、标准化的“个性定制”方案。
而此次“中心”的挂牌,沙坪坝区还聘请来自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投资、产业创新领域的专家为运营顾问,在打造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体系中,为各类专利的优质高效转化提供智力支持。
李笑雪表示,这种机制创新,本质上也是对科技成果转化流程的重构,通过专业化运营打通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沙坪坝着力增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力,全面“挖潜盘活”创新成果,聚焦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精准对接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产业,打通知识产权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造专利转化“一中心一基地”,在全市编发首份政校联合期刊《专利动态纵览》,促成高校院所转让专利152次、同比增长160%。
“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需要形成一种‘伴随式’的技术转化服务。”李笑雪说,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把服务端口迁移并精准发力,能更好地赋能高校教学及科研发展,破解“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困局,让“智力成果”更好地支撑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
从“数量”到“质量”
推动创新生态的优化升级
近年来,沙坪坝区通过建设高效、专业的知识产权创新服务链,将知识产权置于提升区域营商环境、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换档升级的重要位置。
将全链条保护下的优质“知产”,转化为赋能经济发展的“资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不断增强,推动全区构建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在这里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
重庆博张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是沙坪坝区一家生产氯碱化工领域专用设备的企业。作为国内唯一具备氯碱化工全流程装备EPC总承包能力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其自主研发的“固碱蒸发与浓缩装置设备”解决了氯碱化工行业高耗能高污染的难题,打破国外企业对该技术垄断,成功实现进口替代并遍布全球市场,成为全球化工装备行业细分龙头。
如何推动企业创新“知产”转化落地?作为产业迭代升级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成为企业在市场寻求破局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区市场监管局将其纳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高价值专利等培育计划,多次联系知识产权领域专家上门为其进行指导和帮扶,挖掘专利技术,提高专利输出,编制申请报告。
“通过部门指导企业发展所需,持续向创新主体提供全领域、全流程的知识产权服务,让企业把自身的专利优势转为了发展优势。”该企业负责人张健表示,有了精准指导,也就意味着企业知识产权能够实现精准落地,截止目前,公司自主知识产权授权专利达到了110余项,2022年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24年完成高价值培育项目结题工作,全年产值达2.7亿元。
2024年,全区新增授权专利5173件,同比增长4.38%,其中发明专利2671件,同比增长8.84%。累积有效发明专利12167件,全市排名第一,同比增长12.4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1.62件,全市排名第二。新增注册商标3534件,有效注册商标45886件。
专利数量递增的背后也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质量的跃升。近年来,沙坪坝一方面围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医疗及大健康等主导产业加强核心专利布局,强化知识产权运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结合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沙坪坝区通过打造跨境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助力更多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渝车出海”。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通过构建畅通的交流合作机制,在两地企业实现产业化,推动知识产权要素自由流动的同时,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创新活力。
一系列推陈出新的“知产”制度保障,形成了从保护到创新再到发展的正向循环。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沙坪坝还将知识产权保护深度嵌入城市治理体系和营商环境的优化工作中。
“我们将持续加大高价值知识产权的培育,提升知识产权的含金量,不断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李笑雪表示,聚焦沙坪“四大定位”和“三新要求”,下一步将着力提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效能,加快高价值创新成果培育,引导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提高创新源头供给质量,用好的“生态”搅活创新驱动的“一池春水”。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